【張長水】初識安陽
更新時間:2024-08-30 關注:228
每次路過安陽,都是來去匆匆,無緣相識。恰逢“全國首屆酈道元山水文學大賽”頒獎盛典在安陽舉行,受賽事組委會之邀,我才得以靜下心來,親近這座久負盛名的文化古城。
11月17日是頒獎盛典的日子,我提前一天乘高鐵抵達安陽,下榻在老城區的中原賓館。下午仍然是報到時間,尚無正式會務安排,我便和一位文友搭伴,在賓館的大門外閑逛。真不愧為七朝古都,歷史文化名城,一問便知,附近即有古跡可訪,安陽老城近在咫尺。
出大門向左走才不過十幾分鐘,一條小街橫在了我們面前,從熙熙攘攘的客流判斷,這里就是我們要找的地方。眼前的這條老街是古城中心,現在已改作步行商業街。不寬也不太長的街面上,一座鐘樓將其分成南北兩段,腳下的這段石板路和兩旁的仿古店鋪,還隱約能看出舊時的影子;鐘樓西側,一條小巷向外延伸,東側的古建民居,依然保留著固有的舊式格局。若不是眼前來來往往的商客行人,我怎么也不會相信,這么一座纖弱小城,怎能和國都相提并論?與來時路過的安陽新城相比,更是天壤之別。
走出商業街,南端是一處十字路口。一株黑黢黢的大槐樹粗糲挺拔,聳立在十字路西側的馬路中央,濃濃的墨綠色枝葉,浸染了落日余暉,給初冬的古城增添了幾分神韻。在北方,古槐作為村莊的圖騰,家家崇拜,人人敬仰,有槐樹的地方必有人居。我雖然說不出這株古槐的準確壽齡,但從它的圍度和枝干粗壯程度分析,古槐至少也得在六七百年以上。老城始建于后魏天興元年,歷經千載也未可知。此等古物,足以證明了這里的人脈之久遠。
大槐樹南側的圍墻不高,里邊是一座古老寺廟。走在大街上,隔墻就能看見廟里的高塔。請教當地人,他們說,此塔名叫“文峰塔”,始建于隋代,是古城的地標性建筑。古廟面南背北,青磚灰瓦的門樓上,一幅牌匾映入眼簾,上書“安陽天寧寺”。天寧寺?北京的二環路旁,也有同樣的地名寺名,文峰塔的造型,也與家鄉的許多古塔有相似之處。安陽與北京同為古都,肯定會有某種關聯?我不懂佛教,不敢無端揣測,只得細細觀瞻。
清晨起床,拉開厚厚的窗簾,雖然還隔著玻璃窗,即刻感覺清新舒爽。仰望天空,淡淡的浮云即將散去。俯視下面,院子里濕潤光潔,積水尚存。呵呵,只顧昨日疲勞,早早鼾然入夢,原來下了一夜雨······到了吃早餐時間,與會人員陸續來到餐廳,一位當地組織者笑著說:“安陽的雨水不大,昨晚的雨,該是對各位老師最好的歡迎呢!”
頒獎盛典在中原賓館舉行,組委會經過6個月的征稿選評,所獲獎項各有歸屬,臺上臺下掌聲熱烈。為我頒獎的嘉賓,是中國散文學會名譽會長、酈道元山水文學獎評委會主任、著名作家石英老師。他站在臺上笑容滿面,伸手向我表示祝賀,然后把獎狀、獎杯一一遞到我面前。作為一名普通文學愛好者,一篇微不足道的小文,能得到文學前輩的熱情鼓勵,我的心情格外高興。隨后,石英老師的即席講話,更使我耳目一新。在以往的會務當中,無論是他人的即興演講,還是撰稿發言,其中雖不乏華麗之詞,卻很少能展現出文學風范。石老的講話,讓我聽到了中華文化的語言之美,文字之妙,讓我感受到一位散文大家的寬闊胸懷。從北京來安陽參加盛典的人員中,除了北京市寫作學會的代表,再就是石英老師和我。作為同城來客,頒獎大會結束后,我立刻請組委會工作人員陪同,登門拜望了老人家。
此次來安陽參加頒獎盛典,不僅開闊了我的眼界,增添了寫作信心,也同時滿足了許久以來,我對安陽古城的期待。接下來的參觀游覽,處處都能體現出古都文化的厚重與不凡。
——殷墟,中國歷史上被證實的第一個都城,它的發現和發掘,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殷墟內有大量的青銅器、石器、骨器、玉器等珍貴文物,其中最有名的,是重達875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為迄今世界范圍內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
——中國文字博物館,是國內首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大型博物館,是一組具有現代建筑風格,和殷商宮廷風韻的后現代派建筑群。博物館的整體造型,由字坊、主題館、倉頡館、科普館等建筑組成,涉及甲骨文、金文、簡牘和帛書、漢字發展史、少數民族文字、世界文字等多個方面。
——岳飛廟,又名精忠廟、宋岳忠武王廟。是后人為紀念民族英雄、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在湯陰城內建造的祠廟。“忠”“孝”二字,分列于街邊的大門兩側。殿內威武的岳飛塑像,與臺階下面的奸臣跪像,形成強烈反差。廟群建筑古樸精湛,殿堂雄偉,亭廊秀麗,院內古柏參天,碑碣林立。
——羑里城遺址,為新石器時期的龍山文化、商周文化遺址,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家監獄。當年,文王姬昌在此,被紂王“畫地為牢”,七年著成《周易》一書,“文王拘而演周易”這則典故就源自于此。景區內,碑刻、古柏遍及廟院。文王廟、吐兒冢、演易臺等景物,再現了文王于此間的一段苦難經歷。
三天時間雖不能遍訪安陽,卻足以能感受古都的文化之重。“全國酈道元山水文學大賽”頒獎盛典在安陽舉行,不難看出組織者的精心策劃。安陽人的熱情好客,古都的燦爛文化,都給我們留下了深深印象。依依惜別的那一刻,我不禁心中默念:安陽,我還會再來!
作者簡介:張長水,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北京市房山區作家協會會員。酈道元山水文學大賽二等獎獲得者,有多篇散文、小說、報告文學登載于報刊雜志。
-
上一篇:【馮金林】崇敬安陽
-
下一篇:【馮金林】走天河 感受紅旗渠精神
-
·陳才生 | “老樹新花,故紙新畫”——談王興舟的讀書觀2024-08-27
-
·詩意人生的感悟與吟唱2024-08-30
-
·【視界晨報】“尋福記”名家漂漆書法與植物畫非遺作品展在福州成功舉辦2024-08-25
-
·陳寶璐|于最美的秋天里,收獲歲月的深情(美文)2024-08-25
-
·瘦石先生詞十首2024-08-22
-
·【實力派作家】屈光道|谷雨云詩六首2024-08-22
-
·河南安陽:殷都區人民醫院中醫科開展“中醫科普大講堂”活動2024-08-21
-
·【視界晨報】熱烈祝賀孫喜民被山東省散文學會吸收為會員2024-08-20
-
·【視界晨報】李士文|詩詞三首2024-08-20
-
·【視界晨報】安陽仁康精神衛生專科醫院慶祝第七個中國醫師節活動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