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金林】走天河 感受紅旗渠精神
更新時間:2024-08-30 關注:343
四十多年前,一部電影紀錄片《紅旗渠》,一首歌曲《定叫山河換新裝》,曾激蕩過我的青蔥歲月,成為難以抹去的記憶,以至影響著我的人生。
四十多年后的初冬時節,我懷著崇敬之情來到太行山下的紅旗渠畔,親見了那條震驚世界的人工天河,我的思緒、我的情感猶如渠中之水奔流著。
參加完全國首屆酈道元山水文學大賽頒獎盛典,下午我就從安陽乘車來到林州,再坐上去紅旗渠的客車。有人說:可以先去參觀一下紅旗渠紀念館。于是中途在山間路邊下車,夕陽中我走進了紀念館景區。主展館建在紅旗渠一干渠的緩坡之上,為半地下建筑,整體造型猶如舞動的紅色水渠。恰巧有一個旅游團正在走入館內,便跟著他們的隊伍蹭著聽講解。走進紀念館,仿佛走進了當年驚天地泣鬼神的宏大場面,那錘聲、炮聲、吶喊聲仿佛回響在耳際。一把把撬石挖土扭曲變形的鐵鎬、一根根打裂了的鋼釬、一堆堆砸成麻花般的鐵錘、一捆捆登峰攀巖用的麻繩告訴我們,林縣人民當年是怎樣憑一雙手和原始工具,與大自然展開一場規模空前的決戰的。展館分為五大部分,講解員通過對“千年旱魔、世代抗爭”“紅旗引路、創造奇跡”“英雄人民、太行豐碑”“山河巨變、實現夢想”“繼往開來、精神永恒”的介紹和講解,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展品,把我帶到那段激情燃燒歲月,仿佛又像當年看電影紀錄片《紅旗渠》時那樣地激動。在影視廳,我還特地觀看了其中的片段,再次聆聽了“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林縣人民多壯志,誓把山河重按排……”的雄壯歌聲,追尋那段歲月留下的厚重記憶。
參觀完紀念館我便急急來到后面的分水閘,閘房上高高豎立著郭沫若題寫的“紅旗渠”三個大紅字。總干渠經青年洞流至分水閘,在此分入一干渠,二干渠,流向全縣。閘前建有一座皇冠頂式造型的“紅旗渠紀念碑”,黑石碑身鎏金大字,莊重威嚴。沿著臺階又走過碑林區、雕塑區,走出紀念館景區時已是暮色蒼茫,向工作人員詢問附近的落腳處,卻得知:這里及附近沒有可食宿之處,你要想法乘車到任村鎮,明天再去青年洞。
站立在通往任村、青年洞的公路邊,一輛輛開著車燈的小汽車、大卡車擦身而過。寒風中等待了近半個小時,仍沒有攔到一輛車,心中的焦慮如熱鍋上的螞蟻,難不成今天要在這前不巴村后不著店、沒有人煙的太行山邊風餐露宿?又等了片刻,終于有一輛小客車緩緩停在身邊,一問是到任村的,我便趕緊竄上車去,放下行李包,長長噓了一口氣。與售票員閑聊中又得知任村到青年洞張家嶺入口處尚有十幾里,而且早上八點半后才有客車。可預購好的火車票是第二天下午2點多從安陽開出的,從紅旗渠回到安陽乘換車需要三小時左右,這時間真的很緊了。
到任村鎮已是晚上八點左右,顧不得肚子餓,在昏暗的燈光下,打聽著去張家嶺的車輛,最終風塵仆仆地坐上了一輛私家小車,向張家嶺駛去。公路是坑坑洼洼的沙石路,兩邊山頭光禿禿的,冬日里枯萎的樹草,在裸露的巖石間瑟瑟發抖,給人一種蒼涼的感覺。山路靜悄悄,沒有路燈,沒有車輛,沒有行人,一種不安也在心里忐忑著。司機說:“你要明天起早上渠,就住農家吧,明天可以直接把你送到景區門口的。”二十多分鐘后,司機把我送到盧家拐村的一戶盧姓人家。與房東約好明早去景區的時間,便趕緊填飽肚子,簡單洗漱后休息了。
早上七點剛過,房東就把我送到了景區大門口。景點空無一人,大門緊閉。正在懊惱之時,一輛小汽車停到門口,下來一位女士走進了售票室。我忙上前說明情況,女士說:“難得你有這樣一份情感,你就把包放我這,從左邊走廊橋先進去吧,正式開門要到八點半呢。” 她的熱情,讓我對紅旗渠人又多了份感激與敬佩之情。
獨自一人迎著晨曦,踏上廊橋進入了景區。廊橋是青年洞景區入口的標志性建筑,形似一紅色飄帶,寓意紅旗渠形態延伸和精神升華。攀登300多級臺階抵達總干渠堤壩,展現在眼前的是一條寬約六米,高約四米多,水深近兩米的“河”,流水潺潺、清澈見底。啊,這就是我崇敬了四十多年的紅旗渠!盡管已經聽過介紹、看過展覽,眼前的渠還是讓我驚詫:一邊是峭壁,抬頭幾乎不見天;一邊是用巨石壘成的堤壩,堤壩下是懸崖,探頭不見底。名不虛傳的“人工天河”和太行山“雄、險、奇、秀”的大自然風光,通過紅旗渠的串連,構成了一幅雄偉壯麗的畫卷。
我從“張家嶺”沿總干渠向前,開始了我與紅旗渠的親密接觸。高高的堤壩道路只有一米寬,兩邊立著一米多高的黃色扶欄。天空漸漸明亮起來,我一邊行走一邊拍照。青山綠水間,尋找視覺的沖擊;懸崖峭壁中,感悟心靈的震撼。經漏子崖、過叉子溝、登望漳亭、爬兩半山、繞團結洞、攀虎口崖、望天河亭、鉆鷹嘴山,直至青年洞。一路艱險,一路前行,沒有遇見一個人,唯有山風呼呼而叫。此時太陽已從山中冉冉升起,霞光映照得紅旗渠里泛著金波。
紅旗渠,建在太行山半山腰上,它是林縣人民,在最艱苦的六十年代,靠鐵錘、鐵釬、鐵鍬、鐵肩、鐵手和比鋼鐵還硬的意志與力量,鏖戰十載,修筑的1500公里長的人造天河,它宛如一條從天而降的青龍盤旋在群山峭壁之間,噴吐出一股股清澈的甘泉。
青年洞是總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此洞另一端就是分水閘。如今這里成了旅游的核心景點,旁邊的石碑上記載著當年開鑿涵洞的情景:這一帶地勢險惡,石英巖特別堅硬,一錘下去只有一個白點,幾十根鋼釬也打不成一個炮眼。針對這一情況,工程指揮部從全縣抽調了320名優秀青年組成突擊隊,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奮斗,他們創造了連環炮、三角炮、抬炮、立炮等爆破技術,到 1961年7月15日終于打通涵洞。站在青年洞口,腳下云霧繚繞,當年的突擊隊員,就在這個峭壁上掄錘打釬,劈山鑿石,以大無畏的氣概撕開了堅硬的巖層。就是這樣一群年輕人,用生命、用血汗譜寫了一首與大自然英雄搏斗的壯麗史詩。李先念、彭真、郭沫若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為此揮毫潑墨,峭壁上,“山碑”、“山魂”閃著光亮,也激勵著每一個來者。
古有都江堰,今有紅旗渠,紅旗渠是中國水利史上的一座豐碑,號稱中國水長城。當年,周恩來總理曾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是南京的長江大橋,一是林縣的紅旗渠。”紅旗渠是一面旗幟,它流的不僅僅是水,更是一種精神,林縣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精神。當年年輕的縣委書記楊貴了解林縣人民的迫切愿望,大膽提出“引漳入林”,把群眾的巨大能量,引導到改天換地的行動之中。飲水思源,沒有楊貴,或許就不會有今天的紅旗渠。他這種“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堅定信念,是很值得今天為官者學習的。
走畢青年洞,還沒到景區正式開門的時間,下山的纜車未開動。我高聲誦讀著毛主席的詩詞:“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又沿著這段曲折盤旋,近4公里長的渠道往回走。內衣早已被汗水濕透,兩腿如灌了鉛似的沉重,但心情卻是激奮的,我知道自己不只是在欣賞太行美景,而是在追憶四十多年的那份感動,是在用自己的腳丈量著紅旗渠英雄們的業績。比起他們的艱難來說,我這點疲勞又能算得了什么?自己在這四十多年里,每每遇到困難便會浮現出紅旗渠人懸在山崖造渠的鏡頭,被他們那種精神觸動,自己就能更堅定一種信心和前行的勇氣。今天我就是奔著這種精神而來的,還有什么艱難不能克服呢?
回程途中我再次端詳著渠邊的一個個雕塑。“測量”,土法上馬的水盆,彌補了測量儀的不足,測量人用這樣的工具進行落差測量,修出了高精度的紅旗渠;“小推車”,簡陋原始的運輸工具,一車石塊一車艱辛,林縣人民用小推車推出了紅旗渠;“太行號角”,軍號聲聲,指揮著數十里民工行動一致,凝成強大的力量,與太行山博弈。渠邊還有很多鐵鑄的“責任碑”,隔一段就有一塊,上面刻著施工村的名字。當年,這里鐵錘叮當,炮聲隆隆,民工們以血肉之軀打破了太行山的千年沉寂,責任碑銘刻著他們對千秋萬代的責任,這是太行之碑、大山之魂。
紅旗渠的建成,解決了林縣人民飲用水和農田灌溉難題,從根本上改寫了林縣十年九旱、水貴如油、靠天吃飯的苦難歷史。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清亮的河水仍沿著這條天河,注入數萬畝黃土地。紅旗渠被林州人民稱為“生命渠”“幸福渠”。太行山今日燦若云錦,林縣也變成了林州市,到處是一片繁榮和富庶的景象,林州百姓生活幸福祥和。
九點半鐘,我回到了景區下山口。回望懸崖中的紅旗渠,心中再次升起一種震撼,從愚公移山到人工天河,從古代神話故事到當代神話般的奇跡,這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綿延不斷的精神傳承。我無法言喻十萬筑渠人用十年歲月,在那個年代所經歷的苦難和艱辛,我只能凝視著滿渠的清波,感受著一種四十年來屢屢激勵我的精神。
還是借用紅旗渠展覽館的結束語,來結束我行走天河的感慨吧:“沒有記憶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沒有記憶的城市,也無法擁有美好的的未來。建立紅旗渠紀念館正是為了收藏、展示、傳承這樣一種記憶,回溯、瞻仰、堅守我們不變的精神和信念。紅旗渠,承載歷史,見證夢想,昭示未來。”
作者簡介:馮金林,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中國現代作家協會會員。
-
上一篇:【張長水】初識安陽
-
·陳才生 | “老樹新花,故紙新畫”——談王興舟的讀書觀2024-08-27
-
·詩意人生的感悟與吟唱2024-08-30
-
·【視界晨報】“尋福記”名家漂漆書法與植物畫非遺作品展在福州成功舉辦2024-08-25
-
·陳寶璐|于最美的秋天里,收獲歲月的深情(美文)2024-08-25
-
·瘦石先生詞十首2024-08-22
-
·【實力派作家】屈光道|谷雨云詩六首2024-08-22
-
·河南安陽:殷都區人民醫院中醫科開展“中醫科普大講堂”活動2024-08-21
-
·【視界晨報】熱烈祝賀孫喜民被山東省散文學會吸收為會員2024-08-20
-
·【視界晨報】李士文|詩詞三首2024-08-20
-
·【視界晨報】安陽仁康精神衛生專科醫院慶祝第七個中國醫師節活動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