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運德|激情燃燒的人生
更新時間:2023-09-06 關注:163
——贊與共和國同齡者李克儉
1968年3月,李克儉(后排右)和同學夏宣文(后排左)送作者(前排右)和同學劉永洲(前排左)參軍合影留念
我和李克儉(筆名李北)都是與共和國同齡人,1963年至1968年,在界首市磚集中學同窗5年,老三屆的回鄉知青,同樣經歷過近20年軍營的生活,又在大裁軍中轉業地方工作,退休后都從事文學事業,為黨和祖國、人民繼續無私奉獻。
回想與共和國共同成長的經歷,特別是李克儉那激情燃燒的人生,不禁讓我肅然起敬,心悅誠服。
知青歲月
1949年11月,李克儉出生于界首縣(1989年復市)顧集鄉的段寨村。年少的他把所有的熱情都用在讀書學習上。《三國演義》《西游記》《紅巖》《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唐詩三百首》等,他映著灶火一本本認真讀完。那時,他在校學習成績優異,嶄露頭角,特別是是語文突出,其作文經常被老師作為范文在課堂上朗讀,參加征文比賽也多次獲獎。
李克儉牢記的口號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唱著《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歌曲,理想“長大成才,建設祖國”,渴望著明天的到來,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和自信。
在這樣的激情下,李克儉先是考上了區級重點學校——磚集中學,是班級的學習委員兼語文代表,后又被內定保送界首縣第一高級中學。然而,文革開始,學生們的學業被迫中斷。他只得把革命的激情轉為文藝的熱情,回原校和我一起參加了文藝宣傳隊,排練了《沙家浜》《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等革命樣板戲,經常下鄉演出,深受人民群眾歡迎。
1968年3月,我被推薦參軍,臨行前李克儉與我和其他同學合影留念。接著,他作為知青回到家鄉,在“農村廣闊天地”里充滿激情地繼續編織著未來的夢想。他總覺得渾身有使不完的勁,拼命干活,很快掌握了碾麥、揚場、播種、鋤地、磨粉等技術,并帶頭成立了青年突擊隊,晚上帶著二十多人的隊伍收割、送肥。因此,李克儉被選為大隊團支部書記。年底,他被抽調為縣工作隊隊員,派往劉堯莊大隊負責“抓革命、促生產”工作。1969年春,又被推薦為顧集鄉革委會“老中青”三結合的青年干部,為他后來的成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綠色成長
1969年11月,李克儉應征入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60軍服役。他把青年時期的激情揮灑在綠色的軍營里,新兵連生活一結束,就被任命為團司令部管理股文書,身兼打字員、軍械員、軍務統計員、儲蓄員、接待員、收發員、讀報員、板報員等八項重任,繁雜、瑣碎。他得益于中學和回鄉知青生活的磨煉,腦子靈、能吃苦、手腳快,很快適應了新的環境,并進入了緊張的工作狀態。
1978年,李克儉(前排右)擔任解放軍60軍高炮團1營教導員期間,帶領戰士們開展軍事訓練
憑著出色的工作能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李克儉入伍一年便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不到兩年,又被破格提升為干部。先在團任干部干事,后任連指導員,僅僅一年,又提拔為營教導員。
1979年,李克儉被推薦到解放軍宣化炮兵學院政治系學習深造。畢業后,他工作如魚得水,1981年,評為南京軍區優秀政治教員,并被團黨委榮記三等功。
在部隊20年,李克儉印象最深的有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1978年底,李克儉所在的部隊到359醫院負責地下醫院施工。那時他已被任命為高炮團一營一連指導員。為了保持官兵充沛的體力和施工進度,他坐鎮炊事班,晚上加班包包子、包餃子;每周殺一只羊,熬上一鍋湯;紅燒豬肘子,盡吃個滿嘴流油。炊事班上去了,伙食好了,連隊士氣旺盛,卯足勁兒干,提前三個月完成了施工任務。當時軍長張明大年初一到工地給官兵拜年,稱他們連隊是“關鍵時候上得去,是敢打敢拼的先鋒”。這一年,他放棄了探親假,全身心撲在連隊建設上,年終他所在的連隊被南京軍區授予“硬骨頭六連式連隊”,并記集體二等功,他個人被提前晉級一級工資。
第二件事,是抽調精兵強將支援對越自衛還擊戰。李克儉從團里受領支前任務回到連隊后,當即主持召開連隊黨支部會議,研究選拔13名支前名單。不知誰透露了消息,支部會議剛結束,連部就涌滿了戰士。大家熱血沸騰,一個個摩拳擦掌,表達赴邊參戰的決心。黨員帶頭刺破手指,寫下血書:我要上前線!連隊還沒有召開動員大會,血書已經鋪滿五塊床板。全連135號人,135份血書,他當時被感動得熱淚盈眶。
確定了13名參戰人員名單后,李克儉又一一找他們談話,為他們把戰前的所有準備工作做好。深夜,李克儉和支前戰友在營區踏著雪路,傾訴著離別之情。有的戰士需要把東西寄回家,而有的則不希望家人知道。寄東西回家的要打包整理好,不想讓家人知道的,要提前給他們寫好信,然后他按約定的時間一封封替他們寄回去。8班副班長小劉,參軍前在村里擔任黨支部副書記。他參軍的動因是為了圓大學夢。李克儉對他說,相信你一定能勝利回來,回來后再圓大學夢。讓李克儉值得幸運的是,這13名戰友由于政治、軍事素質過硬,最終都載譽歸來,只有兩個人受了輕傷。有一個叫謝恒達的炮班班長,戰后回來看他。李克儉看到他頭頂有條寸長的傷痕,問其原因,小謝緊緊握著他的手說:“指導員,火車往前開的時候,我們就沒想著活著回來!我回來了,活著!我們13個兵沒有給連隊丟臉。”讓李克儉深感特別欣慰和光榮。
第三件事,在解放軍百萬大裁軍期間,李克儉被任命為旅編外干部安置辦公室主任,負責千余名干部的轉業、調崗、就學等任務。他帶領工作組深入到被撤編的師部和六個團部,經過調查研究形成23條急需解決的問題,提交旅黨委研究,并采取各種措施,妥善解決編外干部安置問題,其經驗做法被南京軍區轉發推廣。
轉業激情
1988年,李克儉轉業地方工作,先后任四個單位主要負責人,堅定“我們這一代可以平凡平淡,但不可以平庸”的信念,積極投身改革開放,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參與者、實踐者。20余年里,李克儉經歷了改革開放的浪潮,有三件事至今難忘:
一是1992年至1999年期間的企業改制。當時他負責蔣喬和韋崗片區鄉鎮企業體制改革,推行股份制。后來,到街道任職,面對債臺高壘、上訪不斷的困境,他迎難而上,化解矛盾,推進街道下屬拉絲廠和民政局福利企業改制,做好企業下崗職工的善后工作,妥善解決了遺留問題。
特別是1995年1月,李克儉調到京畿路街道擔任黨委書記,當時街道兩個企業負債2700萬,拉絲廠停工關門,7把鎖鎖住了大門,房屋開發公司也受大氣候影響,商品房800元一平方米都賣不出去。與此同時,債權人上訪不斷,一老太因遺留債務連續三天躺在他辦公桌上;丹陽一老板指使老父親堵住他家里大門。街道只能靠集資款應付企業債務。面對內外交困的局面,李克儉摸清底細,多方聽取意見,群策群力,拿出對策,逐一破解。拉絲廠采取風險抵押承包的辦法,由原法定代表人承包經營,矛盾迎刃而解,生產經營步入正常軌道。開發公司則加大銷售力度,開發新的樓盤。同時,大力發展民營企業和商業網點,逐一清理債權債務。南京一老板把因債務已經交割的價值500萬的樓盤交由街道銷售……僅3年時間,就消掉了兩千多萬債務,街道恢復了元氣,各項工作也走上了正軌。
2018年10月,作者(左)到鎮江拜訪李克儉(右),二人在南山公園留影
二是1999年至2000年期間的社區體制改革。李克儉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了《關于城市居委會建設的若干問題》,這一調研文章引起了鎮江市各級黨、政部門和領導的關注。針對居委會的現狀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居委會規模偏小,居委會干部老化,待遇低,職責偏移,功能弱化等,推出了合并居委會、擴大居委會規模,改善辦公條件、實行居委會干部年輕化、職業化,面向社會招聘居委會工作人員,確保他們的待遇不低于當地職工平均收入水平,對退養居委會主任采取“基本養老金+工齡補貼+綜合補貼”計發生活補貼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為進一步深化社區機構改革提供了經驗。
三是2001年,李克儉調任潤州區科技局局長后,努力工作,積極進取,扎實奮斗,用三年的時間,使潤州區通過了“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的考核驗收,全區科技工作上了一個大的臺階,成為全市科技戰線的排頭兵。
情灑文學
2009年李克儉退休后,重拾文學愛好,把激情交給了“詩和遠方”。他被推選為詩協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主持日常工作,繼續為傳承詩詞文化和創建“中華詩詞之鄉”作貢獻。先后建立了35家詩社,發展會員1356名,編印詩集8部,13家單位榮膺“中華詩教先進單位”,潤州區榮獲“中華詩詞之鄉”稱號,他本人被評“江蘇省詩教先進個人”。
至此共和國成立74周年誕辰之際,他又不禁發出感慨:“74年來,我們和共和國一起走過了風風雨雨。我們這一代人的經歷,正是共和國鮮活的歷史篇章。我們把自己的青春年華無怨無悔地奉獻給了祖國母親,雖然生活艱苦,但偉大、崇高、奉獻、真誠、美好的東西卻始終難以忘懷。……特定的時代鑄就了我們共同的性格:堅韌執著、淳樸坦誠、自強不息。我們這一代人,用奉獻編織著人生,用無悔詮釋著人生,我們無愧于這個時代。”
看到以上李克儉感人肺腑的金句,令人無不動容釋懷。
特別是近年出版的詩集《望云吟草》《望云齋存稿》,使他的詩詞創作水平逐漸提高、成熟。原任他五年語文兼班主任的中學老師張文化,認真閱讀了他的1000余首詩詞,利用三年時間,精心挑選250余首出版了《李北詩詞賞析》一書,在蘇皖兩省文學界引起強烈反響。我也曾多次前往鎮江拜訪他,探討、交流文學創作體會,并以他為主題,撰寫了《國慶鎮江行》、《望云之戀》《師生情》等文章,對他人生激情的成功給予高度贊賞。
近年來,李克儉被聘請為鎮江市詩詞楹聯協會研究員、江蘇大學和市區小學詩教輔導員,為培養詩詞新人繼續發揮余熱。他不斷起程,《出發,去遠方》,用心追逐《那山那云那水》。他癡迷于《馬背上的旅程》……讀他的詩和散文,鄉土氣息、山水情結和軍旅激情躍然眼前。
李克儉(站立者)正在為中華路小學生輔導詩詞創作基礎知識
這些,正像他最近所言,“就是因為自己與共和國同步成長,一生都在燃燒著愛的激情!”
作者簡介:劉運德,筆名文武,安徽省界首市公安局退休干部,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安徽省作協成員,南國文學社副主編,《青年文學家》南國文學會作家理事,中國當代實力派優秀作家,“酈道元山水文學院”簽約作家,《文筆精華》研究會特邀會員。先后有500余篇詩、文在國家、省、市報刊雜志發表,其中80余篇獲獎。出版《劍與盾》《警魂》《忠誠》三部選集。
-
·陳才生 | “老樹新花,故紙新畫”——談王興舟的讀書觀2024-08-27
-
·詩意人生的感悟與吟唱2024-08-30
-
·【視界晨報】“尋福記”名家漂漆書法與植物畫非遺作品展在福州成功舉辦2024-08-25
-
·陳寶璐|于最美的秋天里,收獲歲月的深情(美文)2024-08-25
-
·瘦石先生詞十首2024-08-22
-
·【實力派作家】屈光道|谷雨云詩六首2024-08-22
-
·河南安陽:殷都區人民醫院中醫科開展“中醫科普大講堂”活動2024-08-21
-
·【視界晨報】熱烈祝賀孫喜民被山東省散文學會吸收為會員2024-08-20
-
·【視界晨報】李士文|詩詞三首2024-08-20
-
·【視界晨報】安陽仁康精神衛生專科醫院慶祝第七個中國醫師節活動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