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爺爺寫給孫兒的“私房話”,竟引起廣泛關注,被譽為是“一部極具教育價值
的當代家訓”,這無疑是文壇的一段佳話。
這部作品就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當代傳世家訓《心田留與子孫耕》,作者:房國東。
春深四月,江西南昌。在文化部中國文化進萬家工作委員會、中國文聯《神州》雜志
社、《作家報》社等部門主辦的踐行中國夢全國優秀文藝作品征評活動頒獎典禮上,《心田留與子孫耕》這部書榮獲一等獎。也就是在這里,有幸拜訪了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房國東先生。
先生是一個身材魁偉,慈祥敦厚,舉止從容的老人。
寒暄之后,我向老人家表示祝賀。通過聊天,了解了老人的大略經歷。他年輕時是農民、后來當教師、文化館副館長、銀行行長,積累有豐富的人生、管理經驗。他三十八歲考上大學,對“能力改變命運”有深刻感悟。在飽經滄桑之后,晚年得孫,于是突然激情勃發,傾注了萬千希望和無限的愛,僅用十八天時間,完成了這部二十多萬字的“家訓”。這正是: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
我問:您寫這部書,僅僅就是出于對孫子的愛嗎?
老人侃快地說:“當然不是!”他遞給我兩個整版的《作家報》,其中一個整版以《順應時代呼喚 書寫家訓傳奇》為題,報道了房國東先生創作《心田留與子孫耕》的經過。
老人說:“坦率講,我寫這部家訓,是有一定起因的。我對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十分認可,但是,一度的世風日下,媒體濫象,反映了社會價值觀的迷失,公眾道德的滑坡!拯世救俗,與不良社會風氣抗爭,是人民的期待!我是共產黨員,感到應該為民族的未來發一點聲音,為捍衛道德高地盡一己之力!于是,從內心有一種要吶喊一聲的潛意識。
“加之看到社會上個別年輕人的極端劣行,我深感痛心!千千萬萬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良好的教養,卻又苦于教子無方。誰來解這個難題?盡管我沒這個能力,但我有這個沖動!我想了,起碼我要先讓我的孫子懂得做人的道理。如果給他留下我的經驗和教訓,讓他在人生路上,少走彎路,不是比留金錢更有意義嘛!這是我一定要給孫子留下‘私房話’的初始原因。
“當時,剛好習近平主席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提出要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我聽了感到非常振奮!這是實現民族振興的治本之策啊!我給孫子寫‘家訓’,自然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厚滋養,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其中。許多讀者認為我的‘家訓’是對習主席號召最具體的響應!——我特喜歡這個評價!
“再者,是我退休后,回首人生,有許多新感悟,感到每個人可能都是‘活明白了’,又什么都晚了。輩輩‘悔之晚矣’,周而復始,好像是人類面臨的一種‘怪圈’。我覺得‘過來人’這種對人生的感悟,有普遍借鑒意義,有價值,應該是人類的一種精神財富,有必要寫下來,也叫盡一點社會責任吧!——基于上述想法,便有了‘憚精瀝血饋后人’的使命感!”
我問:據說寫作之初您并沒想出書,后來怎么又公開出版了呢?
老人笑了,他說:你不是第一個問這個問題的人。
老人指點著《作家報》的那個整版:“這上寫的,很符合當時實際,您看看就知道了。”
老人說:“盡管我有拯世救俗的愿望,但是我寫的畢竟是給自己孫子一個人看的‘私房話’,而且都是真話,是不是適合發表,我拿不準。是我妹妹偶然發現我寫給孫子的‘遺囑’,她說太有普世意義了,鼓勵我一定要印出來,給親友們的孩子看。于是我先后自費印了3000冊,滿足親友和全國各地朋友的索要。
“一些讀者紛紛給我寫信,給我很多鼓勵和肯定。龍江郵電局退休的老書記王惠英同志,已近耄耋之年,看了我的書,竟然針對書中三十六篇文章,對應著寫了三十六首詩,還打印出來訂成小冊子送給我,表示肯定和褒揚。一個在某實驗中學讀書的孩子得到我的這本書,拿到學校,竟然在全班爭相傳抄。有一位離異后的農村婦女,說如果她能早看到這本書,或許不會離婚,竟找到前夫要了一萬元錢,讓她的老師轉給我,希望多印一些惠及更多的人。包括家鄉的各種媒體,也多次采訪、報道過我,給我很多鼓勵。特別讓我感動的是,許多朋友給我提了很多中肯的意見。如江蘇無錫的嚴琪坤先生,我的每個版本他都認真讀過,一次信里給我提出20多條意見,包括哪里錯了一個標點都細心指出來,我非常感激。如龍江縣作家協會主席陳雪梅,提出修改意見,包括目錄排序都提出建議。我先后收到讀者感言已逾20多萬字。使我深深感到,這已經不是我個人在努力淬煉一本書,而是作為一項社會工程,寄托著全社會的關愛和期待!我必須打造一部能經受讀者和時間檢驗的精品,才不辜負時代的使命,無愧讀者的厚愛。
“于是,我虛心又有主見地汲取大家意見,又用六年時間,殫精瀝血,反復精雕細琢。可以說,我的書飽含了諸多讀者的心血和智慧,我愿意借助這個機會向他們表達我的敬意和謝忱!”
一個老人能以這樣開明嚴謹的態度著書,怎能不讓人心生感佩呢?
我說:“去年5月7日,在北京以‘弘揚家庭文化 傳承民族血脈’為主題的《心田留與子孫耕》研討會上,專家們一致認為《心田留與子孫耕》語言樸實,感情真摯,內容精粹,是一部砥礪青少年成長成才的優秀教育讀物。您自己是怎么看待這些評價的呢?”
老人笑了,他說:“我個人認為,是作者本身的思想境界和文學鑒賞力,決定著自己作品的品位。從思想上,我受到黨多年的培養教育,在大學期間學的是思想政治系,加之讀過很多古先賢的作品,我自信自己在價值觀和思想方法方面沒有問題。從藝術表現力方面,我自己愛好讀書和寫作五十多年,特別是在文化館的八年里,曾惡補過文藝戲劇理論,主抓業務,審稿編刊,審定文藝節目等,得到一些鍛煉,自信還是有一定文學鑒賞力的。自己的東西寫出來后,站在‘讀者’的角度,無數次做過審視、推敲。我敢說,我的書起碼有四點可以肯定:一是真情,爺孫大愛、至深感情力透紙背;二是真話,言由衷發,觀點真實,沒有套話空話;三是真實,爺爺囑孫,現身說法,親切可信;四是真切,條分縷析說理比較透徹。至于文采,行文中我力求文思若平原牧馬,散而有束;筆勢效高山瀉瀑,暢而能達;語言求真水無香,俗而見真。我自信,我給孫孫留下的‘家訓’,每個字都浸入我的真情,每個觀點都是我對人生最真切的感悟,句句是我血管里汩汩流出的血······”
老人說到這,突然哈哈大笑:“您該不會認為我是王婆賣瓜吧!”
因為我品讀過《心田留與子孫耕》這部書,深深為書的平實和精粹打動。老人的自信,是有道理的。
他把《作家報》展開,指著兩個整版說:“我很感激,畢竟還有這么多讀者朋友認可!”
于是,我看到了讀者這樣的感言——
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家長與教師合作管理委員會理事長、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東北師范大學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長趙剛教授給這部書寫了序,他說“房國東先生大著,正是應著時代的呼喚,適時來到了讀者面前。”“這些寫給他孫兒的‘私房話’,可謂一種現代版的傳世家訓。其生命意義與活力在于給許多愛而無方、教而無術的家長提供了一部可讀、可親、可近的優秀家庭教育讀物;對許多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不愧是一部指導人生方向的寶典。‘家訓’通篇飽蘊著深情大愛,引經據典,現身說法,字里行間,充滿智慧,其主旨正是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相信,每一個關心孩子成長、注重自身品格修煉的人,都會從中得到啟迪。”他說:“這部書得以面世,無疑對豐富家文化寶庫,對推動家庭教育,有積極意義。”
老一輩攝影家、前新華社資深記者楊寶坤先生在寫給作者的信里說:“望教育、出版界能重視起房先生這部書,愿房先生的書早日走進千家萬戶,則我們的家庭、國家、乃至世界,和諧萬事興的美夢一定能實現。”
一位退休的中學校長劉清渠同志說:“本書站在新時代的高處,并植根于優秀傳統文化豐厚的土壤中,借鑒古今中外智慧,集作者六十年人生經驗,把內心珍藏的千言萬語,天地大愛,全都囊括于這本書中。既為心愛的小孫子指出了人生奮進的目標與方向,也指出了到達目標的具體步驟與方法,方方面面,條條縷縷,殷殷垂教,關愛備至,為使其孫成人可謂用心良苦。”
龍江縣退休的老宣傳部長趙鐵勝先生在《鶴城晚報》撰文:“房國東同志懷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寫出最痛徹的人生體驗——《心田留與子孫耕》,用這部豐厚的精神財富養育連綿的子孫,實在是難能可貴。作者雖然是寫給自己孫孫‘一個人看的’家訓,但依我看,它有普遍的借鑒意義,它是部閃爍著核心價值觀光芒的新作,是關心下一代最現實的一部教科書。”
《父母課堂》的編輯在給作者的信中說:“這些雋永如流水一般的文字,無時無刻不向我們昭示著人生智慧。我從中看到了您對孫輩最樸實真摯的情感和最殷切的期望。這本著作不僅是您送給孫子的金玉良言,也讓每一個讀過它的人受益匪淺。我相信它會像燈塔一樣為許多年輕人指明人生的方向。”
特別是國務院參事忽培元同志在《心田留與子孫耕》作品研討會上說:“我們應該先講正確的話,再講精彩的話。我認為《心田留與子孫耕》里講得很正確,其中更不乏精彩!嚴格說,這既是一個大散文,也是一個大傳記,這部書表現的是利世救俗的人間大道理,是一個人從心靈里流淌出來的充滿鈣質和維生素的一種能養人的書,能育人的書。這是一部人生教科書!青少年可以讀,包括老年也可以讀后自我檢點,產生共鳴,促使老人在后人面前起榜樣作用。總之,我覺得應該寫一篇文章來推薦這部書。”
······
難怪,去年6月,在北京召開的由中華文化傳承與發展促進會等部門組織的“第三屆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高峰論壇”上,《心田留與子孫耕》被評為中國傳承傳統文化優秀成果金獎!
2017年末,他的家鄉齊齊哈爾市在第三屆文藝獎評中,授予他“文藝突出貢獻獎”。而且,齊齊哈爾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通過文件形式,以“學生家長共讀一本書”為主題,向全市推薦,希望這部書能走進千家萬戶······。
老人感慨地說:“寫這本家訓,算是‘無意插柳柳成蔭’吧!五十多年前我從當生產隊社員的時候,就喜歡看書,看到好句子就要記下來,一邊鏟地,一邊在心里默誦、揣摩,慢慢熟化于心。讀書的習慣伴隨我至今。當要給孫子留‘遺囑’的時候,往日的這些積累一下子激活了!一肚子的話,恨不得傾囊倒出!——如今,如果拙作能造福后世,也算聊慰此生啦!”
什么是殷殷赤子心?這本家訓,就是最好的詮釋。
先生今年七十歲了,自己的生活又有了新起點,在黑龍江省和齊齊哈爾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的支持和指導下,積極投身于關心下一代工作。目前受聘于一家外國語學校,做“家校合作管理委員會主任”,許多家長經常可以在課堂上分享到他書中的智慧······
老人詼諧地說:“我這是老牛不懼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啊!”
書法家許振河先生祝賀房國東先生的書榮獲金獎,贈給他一幅字:“丹心昭后世,碧血潤心田”,借用來概括先生,可謂恰如其分!
中央兩辦《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強調要“善于從中華文化資源寶庫中提煉題材、獲取靈感、汲取養分,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益思想、藝術價值與時代特點和要求相結合,運用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進行當代表達,推出一大批底蘊深厚、涵育人心的優秀文藝作品。”
《心田留與子孫耕》無疑就是一部把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生活細節、可以涵育人心的優秀作品!是踐行習近平主席關于關心下一代、注重家風建設,傳承、普及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具體“抓手”。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我們值得為這樣一本好書鼓與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