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志成城抗疫情 文藝戰線在行動(六)唐盛明:沒有母親的年節
更新時間:2020-02-28 關注:188
母親走了,真的走了,這樣的感覺,愈到年關就愈明顯。是啊,89歲的母親,農歷十月在縣人民醫院住了不到兩個星期的院,那天下午我
母親走了,真的走了,這樣的感覺,愈到年關就愈明顯。
是啊,89歲的母親,農歷十月在縣人民醫院住了不到兩個星期的院,那天下午我把她接回家才兩個多小時,便悄無聲息地走了。我多么想,她能再過一個大年,活上九十歲甚至一百歲,許諾為她做一塊大紅的壽匾,可惜未能等到。
我們一家住在浯溪御園復式樓房,已經五個年頭了。二樓除了客廳、餐廳和廚房、公共衛生間,還有母親的房間,門口向著樓道。我和妻子住在三樓,毗連小女兒和大兒子房間,外加一個大開窗的小書房。近幾年來,母親總是喜歡坐在床邊看電視,抑或出來到平臺走走。母親謝世以后的那段時間,我和妻子心神不寧,像丟失了什么似的,每天上、下樓,竟習慣性地望向母親房間,早已空空的!呵呵,母親的確不在了。
大過年了。從小我就覺得,母親于年前年后擔當的角色,絕對無可替代。且不說我兩歲多失去父親,母親把我和姐姐帶到了唐茹沖繼父家;也不說那個年代如何缺吃少穿,母親和繼父硬拉扯著這兒女7人,從苦日子里挺過來。單說每逢過年的時候,母親又是怎樣的緊鎖眉頭,想方設法讓自己崽女過一個像樣的年。
暫且把鏡頭搖向過去。每年臘八節之后,母親就得張羅著過年的事情。
先是煮糯米酒和烤火酒(米燒酒)。盡管那個年代連飯都吃不飽,可過年煮酒和烤酒還是必須的。不僅繼父平時干活辛苦,每天回家吃飯總得喝上一杯自家烤的火酒,而且那邊河舅舅家的人來拜年,也是要擺春酒的。母親煮糯米酒是把好手,將煮得噴噴香的糯米飯打出來,于竹團晾開,拌好餅藥(酒曲),然后裝進陶瓷壇子,捂緊蓋子,放在灶屋的柴角落,用破棉絮或稻草暖窩,大約一個星期至十天,就可以聞著一股糯米甜酒的香味。至于烤火酒,母親則只能坐在臨時砌就的灶前燒火,對鐵鍋里放水多少,或者烤一鍋、兩鍋,火酒度數高低,還是繼父說了算,母親很少做聲。
再就是準備一家人過年吃的和穿的。拿吃的來說吧,那時候家里人多勞力少,到了年終分配,所分得的糧食遠遠不夠吃,就連過年分的菜(指豬肉)和魚也比伯伯他們少。往常靠稀飯紅薯貼補算了,可過年還得讓崽女吃點菜和魚呀。記得有一次過年,社員養的豬都交國家了,只好憑票到縣城食品站購買,當時我才10來歲,跟著姐姐半夜去排隊,在寒風里冷得發抖,第二早上好不容易買到了一斤多菜。大年三十吃團年飯,母親就用自家種出的檳榔芋,加上買回的肥菜及糯米粉,放水煮了一大鍋子,于我已經很滿足了,最后撐得飽飽的。至于穿的呢,像我家當時的境況,便可想而知了。小時候幾乎沒有見過毛衣的影子,寒冬臘月僅穿一件沒有罩衫的棉衣和兩條單褲,沒穿襪子的小腳后跟凍得厲害,連走路都疼痛難忍。家里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可母親還是將平時節省下來的一點錢,年前給我和姐妹幾個做一套新衣褲,實在沒錢添置新衣衫時,母親便將掛破了的衣褲縫補好,用米湯漿洗一下,當作新的穿。
母親對過年的習俗也比較看重。譬如祭祖,按照老家這邊的習慣,大年三十下午,繼父必須帶著我上山祭祖。母親提前一天將殺好的一只全雞、一塊菜和一條小鯉魚,放在鍋里燎熟或用油煎好,連同紙錢、香燭、鞭炮及筷子、酒杯、一壺火酒,早就裝好在籃子里,讓我跟著繼父到祖墳前祭祀,這樣的習俗一直沿襲下來。繼父去世以后,母親仍然每年準備這些,只不過已經換成我帶著兒子去。近些年,母親漸漸老了,特別跟我們住到一起后,妻子雖不再要她煮飯菜,但對準備過年的祭品,還是有點不太放心,便手把手教妻子怎么做。大年初一的早餐,在我們這里也有點講究,就是發面條吃(恰),歷來流行那句“恰面條,恰發恰發”。前妻是在衡陽出生和長大的,而那里的習俗不同,初一早餐為桂圓紅棗煮雞蛋,母親和繼父則依著兒媳婦的口味,一改多年來恰面條的習慣。后來,母親還專門問了我現任妻子,初一到底是喜歡恰面條還是桂圓紅棗煮雞蛋,好在妻子說沒那么多講究,才又恢復過去的傳統:恰面條吧,恰發恰發。
更值得一提的,每次過年母親都喜歡兒女團聚,甚至包括孫子、外甥,所謂兒孫滿堂,熱熱鬧鬧。在我的印象中,從小到大幾乎和母親繼父一起過年,只是中間有兩三次是同前妻到衡陽過年,即使我們沒回家過年,也有妹妹陪著,母親就是喜歡熱鬧!過去住在土墻老屋里,每年初二姐妹都帶著外甥回來拜年,母親招呼大小十八二十號人,圍著繼父和團爐烤火嗑瓜子,她獨自一人,或者叫姐妹做幫手,在灶屋里洗菜、洗碗、煮菜,來回忙不停,再苦再累也十分開心。母親還容不得過年時鬧別扭、講丑話。有一次大年三十清早,母親叫前妻起床,同她一塊去不遠的望浯園市場,可前妻因為天氣寒冷,加之有依賴老人的思想,便想躺著不動,我一時來氣,狠狠講了她幾句,就跟著母親去市場了。等我和母親買東西回來,前妻鬧別扭不知去了哪,臨近中午也不見她回。于是母親便帶著孫子找遍剛建好的陶鑄廣場,才把她找回來,并告誡我不要再說她了。兒子參加工作在某省城,早幾年結了婚,并且給母親添了重孫子,母親盼著早一天、特別過年時能見到,但兒子考慮到孩子太小,不宜長途顛簸,所以前兩年春節沒能趕回來。母親每當看了小重孫子的照片或視頻,便用手指著他說,重孫子呀,你老子老娘又不帶你回來,姥姥好想看看你呢?直到她臨終前一天,還不停地念念叨叨,在最后時刻也沒能見重孫子一面,而留下了永遠的遺憾!
都說人的壽命是有極限的,果真如此。高齡母親由于內臟器官衰竭,即使在醫院有良好的治療,身體狀況也一天不如一天。就在她離世前三天的晚上,母親竟吃力地坐起來,忽然緊緊抱著我的頭,用嘴唇接連幾下在我的臉上親吻,說著:“崽呀,娘不行了......”此時此刻,我淚如雨下,卻又不敢哭出聲來。這樣,母親說走就走了。今年的這個過年,注定是一個沒有母親的年節!
母親雖然不在了,但年還得要過。好在妻子這幾年受了母親的熏陶,無論是準備年貨,還是做團年飯,都盡心盡力,手藝有所提高。大年三十下午,雨落個不停,我依然帶著小女兒和祭品,踏著泥濘去山上祭祀才去世不久的母親,還有繼父。吃團年飯時,妻子差點叫我請娘出來吃飯,卻突然意識到娘不在了。我在桌上擺了碗筷,倒上酒,再次祭祀母親和繼父,以寄托哀思吧!
今年新春情況特殊,武漢爆發新冠病毒肺炎,且呈蔓延趨勢,有點草木皆兵。初一以來,全然沒有了母親所期待的姊妹團聚,各自宅家不出門,也退掉了早先預訂的初三酒宴。我每天呆在家里寫作,或指導女兒學習,妻子更少了一些忙碌。一日數次上、下樓,仍然習慣性地望向母親房間,還是那么空空的.......
呵呵,沒有母親的年節這種滋味,你是否也體驗過呢?
唐盛明,湖南永州人。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省散文學會會員、省詩詞協會理事和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湖南省音樂文學學會會員。在各類報刊發表文學作品數百篇(首),多次獲全國性獎項。散文《家鄉的立夏蛋》榮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首屆“海峽情”征文比賽優秀作品獎,詩歌《春風》被收入《新時期湖南兒童文學作品選》。近期有散文發表于《民主》《時代郵刊》和《湖南散文》等,《滿谷藥香》榮獲酈道元全國山水文學大賽散文類一等獎,詞作《江城子海濱公園漫步》榮獲“大美中國。圓夢福田”第二屆中華詩詞節大賽優秀獎。
是啊,89歲的母親,農歷十月在縣人民醫院住了不到兩個星期的院,那天下午我把她接回家才兩個多小時,便悄無聲息地走了。我多么想,她能再過一個大年,活上九十歲甚至一百歲,許諾為她做一塊大紅的壽匾,可惜未能等到。
我們一家住在浯溪御園復式樓房,已經五個年頭了。二樓除了客廳、餐廳和廚房、公共衛生間,還有母親的房間,門口向著樓道。我和妻子住在三樓,毗連小女兒和大兒子房間,外加一個大開窗的小書房。近幾年來,母親總是喜歡坐在床邊看電視,抑或出來到平臺走走。母親謝世以后的那段時間,我和妻子心神不寧,像丟失了什么似的,每天上、下樓,竟習慣性地望向母親房間,早已空空的!呵呵,母親的確不在了。
大過年了。從小我就覺得,母親于年前年后擔當的角色,絕對無可替代。且不說我兩歲多失去父親,母親把我和姐姐帶到了唐茹沖繼父家;也不說那個年代如何缺吃少穿,母親和繼父硬拉扯著這兒女7人,從苦日子里挺過來。單說每逢過年的時候,母親又是怎樣的緊鎖眉頭,想方設法讓自己崽女過一個像樣的年。
暫且把鏡頭搖向過去。每年臘八節之后,母親就得張羅著過年的事情。
先是煮糯米酒和烤火酒(米燒酒)。盡管那個年代連飯都吃不飽,可過年煮酒和烤酒還是必須的。不僅繼父平時干活辛苦,每天回家吃飯總得喝上一杯自家烤的火酒,而且那邊河舅舅家的人來拜年,也是要擺春酒的。母親煮糯米酒是把好手,將煮得噴噴香的糯米飯打出來,于竹團晾開,拌好餅藥(酒曲),然后裝進陶瓷壇子,捂緊蓋子,放在灶屋的柴角落,用破棉絮或稻草暖窩,大約一個星期至十天,就可以聞著一股糯米甜酒的香味。至于烤火酒,母親則只能坐在臨時砌就的灶前燒火,對鐵鍋里放水多少,或者烤一鍋、兩鍋,火酒度數高低,還是繼父說了算,母親很少做聲。
再就是準備一家人過年吃的和穿的。拿吃的來說吧,那時候家里人多勞力少,到了年終分配,所分得的糧食遠遠不夠吃,就連過年分的菜(指豬肉)和魚也比伯伯他們少。往常靠稀飯紅薯貼補算了,可過年還得讓崽女吃點菜和魚呀。記得有一次過年,社員養的豬都交國家了,只好憑票到縣城食品站購買,當時我才10來歲,跟著姐姐半夜去排隊,在寒風里冷得發抖,第二早上好不容易買到了一斤多菜。大年三十吃團年飯,母親就用自家種出的檳榔芋,加上買回的肥菜及糯米粉,放水煮了一大鍋子,于我已經很滿足了,最后撐得飽飽的。至于穿的呢,像我家當時的境況,便可想而知了。小時候幾乎沒有見過毛衣的影子,寒冬臘月僅穿一件沒有罩衫的棉衣和兩條單褲,沒穿襪子的小腳后跟凍得厲害,連走路都疼痛難忍。家里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可母親還是將平時節省下來的一點錢,年前給我和姐妹幾個做一套新衣褲,實在沒錢添置新衣衫時,母親便將掛破了的衣褲縫補好,用米湯漿洗一下,當作新的穿。
母親對過年的習俗也比較看重。譬如祭祖,按照老家這邊的習慣,大年三十下午,繼父必須帶著我上山祭祖。母親提前一天將殺好的一只全雞、一塊菜和一條小鯉魚,放在鍋里燎熟或用油煎好,連同紙錢、香燭、鞭炮及筷子、酒杯、一壺火酒,早就裝好在籃子里,讓我跟著繼父到祖墳前祭祀,這樣的習俗一直沿襲下來。繼父去世以后,母親仍然每年準備這些,只不過已經換成我帶著兒子去。近些年,母親漸漸老了,特別跟我們住到一起后,妻子雖不再要她煮飯菜,但對準備過年的祭品,還是有點不太放心,便手把手教妻子怎么做。大年初一的早餐,在我們這里也有點講究,就是發面條吃(恰),歷來流行那句“恰面條,恰發恰發”。前妻是在衡陽出生和長大的,而那里的習俗不同,初一早餐為桂圓紅棗煮雞蛋,母親和繼父則依著兒媳婦的口味,一改多年來恰面條的習慣。后來,母親還專門問了我現任妻子,初一到底是喜歡恰面條還是桂圓紅棗煮雞蛋,好在妻子說沒那么多講究,才又恢復過去的傳統:恰面條吧,恰發恰發。
更值得一提的,每次過年母親都喜歡兒女團聚,甚至包括孫子、外甥,所謂兒孫滿堂,熱熱鬧鬧。在我的印象中,從小到大幾乎和母親繼父一起過年,只是中間有兩三次是同前妻到衡陽過年,即使我們沒回家過年,也有妹妹陪著,母親就是喜歡熱鬧!過去住在土墻老屋里,每年初二姐妹都帶著外甥回來拜年,母親招呼大小十八二十號人,圍著繼父和團爐烤火嗑瓜子,她獨自一人,或者叫姐妹做幫手,在灶屋里洗菜、洗碗、煮菜,來回忙不停,再苦再累也十分開心。母親還容不得過年時鬧別扭、講丑話。有一次大年三十清早,母親叫前妻起床,同她一塊去不遠的望浯園市場,可前妻因為天氣寒冷,加之有依賴老人的思想,便想躺著不動,我一時來氣,狠狠講了她幾句,就跟著母親去市場了。等我和母親買東西回來,前妻鬧別扭不知去了哪,臨近中午也不見她回。于是母親便帶著孫子找遍剛建好的陶鑄廣場,才把她找回來,并告誡我不要再說她了。兒子參加工作在某省城,早幾年結了婚,并且給母親添了重孫子,母親盼著早一天、特別過年時能見到,但兒子考慮到孩子太小,不宜長途顛簸,所以前兩年春節沒能趕回來。母親每當看了小重孫子的照片或視頻,便用手指著他說,重孫子呀,你老子老娘又不帶你回來,姥姥好想看看你呢?直到她臨終前一天,還不停地念念叨叨,在最后時刻也沒能見重孫子一面,而留下了永遠的遺憾!
都說人的壽命是有極限的,果真如此。高齡母親由于內臟器官衰竭,即使在醫院有良好的治療,身體狀況也一天不如一天。就在她離世前三天的晚上,母親竟吃力地坐起來,忽然緊緊抱著我的頭,用嘴唇接連幾下在我的臉上親吻,說著:“崽呀,娘不行了......”此時此刻,我淚如雨下,卻又不敢哭出聲來。這樣,母親說走就走了。今年的這個過年,注定是一個沒有母親的年節!
母親雖然不在了,但年還得要過。好在妻子這幾年受了母親的熏陶,無論是準備年貨,還是做團年飯,都盡心盡力,手藝有所提高。大年三十下午,雨落個不停,我依然帶著小女兒和祭品,踏著泥濘去山上祭祀才去世不久的母親,還有繼父。吃團年飯時,妻子差點叫我請娘出來吃飯,卻突然意識到娘不在了。我在桌上擺了碗筷,倒上酒,再次祭祀母親和繼父,以寄托哀思吧!
今年新春情況特殊,武漢爆發新冠病毒肺炎,且呈蔓延趨勢,有點草木皆兵。初一以來,全然沒有了母親所期待的姊妹團聚,各自宅家不出門,也退掉了早先預訂的初三酒宴。我每天呆在家里寫作,或指導女兒學習,妻子更少了一些忙碌。一日數次上、下樓,仍然習慣性地望向母親房間,還是那么空空的.......
呵呵,沒有母親的年節這種滋味,你是否也體驗過呢?
作者簡介
唐盛明,湖南永州人。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省散文學會會員、省詩詞協會理事和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湖南省音樂文學學會會員。在各類報刊發表文學作品數百篇(首),多次獲全國性獎項。散文《家鄉的立夏蛋》榮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首屆“海峽情”征文比賽優秀作品獎,詩歌《春風》被收入《新時期湖南兒童文學作品選》。近期有散文發表于《民主》《時代郵刊》和《湖南散文》等,《滿谷藥香》榮獲酈道元全國山水文學大賽散文類一等獎,詞作《江城子海濱公園漫步》榮獲“大美中國。圓夢福田”第二屆中華詩詞節大賽優秀獎。
-
上一篇:抗病毒戰役,江蘇五大戰績可頌
-
·陳才生 | “老樹新花,故紙新畫”——談王興舟的讀書觀2024-08-27
-
·詩意人生的感悟與吟唱2024-08-30
-
·【視界晨報】“尋福記”名家漂漆書法與植物畫非遺作品展在福州成功舉辦2024-08-25
-
·陳寶璐|于最美的秋天里,收獲歲月的深情(美文)2024-08-25
-
·瘦石先生詞十首2024-08-22
-
·【實力派作家】屈光道|谷雨云詩六首2024-08-22
-
·河南安陽:殷都區人民醫院中醫科開展“中醫科普大講堂”活動2024-08-21
-
·【視界晨報】熱烈祝賀孫喜民被山東省散文學會吸收為會員2024-08-20
-
·【視界晨報】李士文|詩詞三首2024-08-20
-
·【視界晨報】安陽仁康精神衛生專科醫院慶祝第七個中國醫師節活動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