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醫五十載?汗水寫春秋
記安陽市北關區彰東辦事處西六村的鄉村醫生閻書生
他是一名普通的鄉村醫生,守護著當地村民的健康,勤勤懇懇不敢懈怠;他也是一名執著的醫生,50年來不曾想過離開,他始終堅守著為民服務的初心,他就是安陽市北關區彰東辦事處西六村的鄉村醫生閻書生,閻書生不僅是村民心中的好醫生更是村民健康的“守門人”。
閻書生從小立志要當一名醫生,讀小學時,他對在村中當赤腳醫生的爺爺十分羨慕和敬佩。每當爺爺出診時他總是搶著幫忙背藥箱,有時爺爺看病忙不過來時,他就在爺爺的指點下幫忙拿拿藥,因為他覺得當一名醫生是十分光榮與自豪的事。功夫不負有心人,1970年7月,初中畢業的他正式成為大隊合作醫療隊的一名鄉村醫生。勤學好問的閻書生白天在衛生隊工作,晚上在爺爺的指導下學習醫學理論和藥理藥性。
“我的爺爺是新中國第一代“赤腳醫生”,一名老鄉村醫生,記得小時候,不管病人或家屬多晚來家敲門,爺爺都會立馬起身去給病人看病,這種精神值得我學習。從記事起,每當春節家家戶戶鞭炮聲不斷,全家人圍繞一桌看春晚的時候,我家卻遲遲不見動靜。這種失落感縈繞著我的整個童年,等到自己也背起藥箱終于明白其中蘊含的深意。在闔家團聚與責任面前,我的爺爺選擇了責任與堅守,在爺爺的熏陶下我也選擇了責任與堅守。”閻書生說。
“鄉村醫生的工作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并非易事。”閆書生說,很多老百姓仍然是老觀念:治病必須要打針,便宜藥不如貴的管用。但他一直以來的服務宗旨是實事求是,不坑人也不糊弄人,能用便宜藥一定不用貴的,不以盈利為目的來增加鄉親們的經濟負擔。為此,即便有些老百姓不理解,他也堅持原則,通過療效來說服患者,絕不讓老百姓多花一分錢。
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村中還沒有硬底化道路,閻書生每天出診都是靠步行,藥箱是他形影不離的行醫家當。一條條鄉間小道,不論春夏秋冬都見證了他不畏嚴寒、不懼酷暑為老百姓生命健康來回奔波的歷程。如今,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村里的青年都外出打工了。如今,留在西六村村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小孩,其中有不少老人患有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中風后遺癥等疾病。西六村六自然村,哪個患者該復查了,哪個患者興義上門醫治了閻書生心里都是一清二楚、如數家珍,從未懈怠過。
記得那時2019年9月13號的上午,我正在看病,突然進來一個人看著我說,“你是閻書生醫生嗎,趕緊給我的父親看看吧”.......。后來經過了解才得知,該患者叫鄭兵來自鄭州管城區。患腦血栓已經多年,跑遍了大小各個醫院都不見好轉,就在放棄治療時聽朋友說安陽市北關區彰東辦事處西六村有叫閆書生的村醫治理腦血栓可神了,不管什么疑難雜癥都就是藥到病除,所以他們就慕名而來了,閻書生回憶說。
西六村后王莊的于改娣腦栓死,上下腦失靈,經過多次治理都不見好轉,后來經過閻書生的精心治理很快就有所好轉,不到半個月就恢復正常了而且還沒有留下后遺癥。于是,于改娣的家屬逢人就夸,說閻書生醫治有方、妙手回春、醫技高強。
汪家店的宋艷紅,患有嘴眼歪斜,用了許多藥不見效,無意中得知閻書生在這方面醫術高強就報著試試的態度找了閻書生。經過閻書生的中西結合治療沒過多久就得到了很好的醫治,高興得宋艷紅家屬握著閻書生的手激動得說不出話來。
王步高患有嚴重的偏癱及心腦血管病,醫院向其下達了三次病危通知書,王步高迫不得已只好出院。病人家屬懷著一線生機找到了閻書生。閻書生運用中醫理論辯證治療,同時,加強對病人的心理疏導,盡可能地轉移病人對病癥的注意力,讓其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加強對病人的心理疏導。用藥一個療程之后,王步高逐漸好轉起來,經一個多月的調理后,病人居然可以拄著拐棍下床行走了,村里的老百姓都認為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跡,稱閻書生就是一個神醫,能起死回生,簡直就是“華佗在世”!
???一位正在輸液的患者對筆者說,“我們村里的人不管誰生病都找閻書生,因為找他看病不但藥到病除關鍵是放心。他這一輩子都在為村民看病,他不但醫術好,而且還為人正直,對待病人也是一視同仁,他能把每一位病人都能當作自己的親人來看待,用藥打針都是實實在在。有時候,病人看病沒錢,他也不在乎,我們都非常喜歡他也很擁護他,因此他在村里的威望很高”。在閻書生看來,醫者父母心,遇到病人就要全力以赴去救治,沒有任何理由來推辭。救人一命勝過七級浮屠,作為一名鄉村醫生,就應該全心全意治病救人,這樣才對得起醫生這個神圣的職業。
當問起閻書生在行醫50余年中是否有患者打欠條時,閆書生說,因為不少村民生活困難或是特殊情況,拖欠醫療費也是常有的事情,但閆書生還是堅持先診療后付費,因此導致有些醫藥費幾年、十幾年還未結清但他對此事從未放在心上。“有的鄉親確實困難,但有病不能不看呀!”閆書生如是說。
作為一名普通的鄉村醫生,閆書生一直以來都是直接面向病人,深刻感受到診療水平提高對病人的重要性。?為提高診療質量,確保村民小病不出村,花小錢就能治好病,閻書生自加壓力,苦下功夫學習醫學知識的同時還向有一技之長的老前輩及同行虛心求教。50年里,閻書生擠出時間去參加進修培訓,去臨床跟班請教,先后參加進修班二十余次。在實踐過程中,閻書生結合病人的病情,在醫學治療的同時輔以心理方面的疏導,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對于在醫治偏癱等疑難雜癥的問題上,凡是找閻書生看過病的人都說閻書生的本事比大醫院的醫生還要強一些。再者就是很多病人和閻醫生不是鄉里鄉親就是朋友相互介紹過來的因此也都彼此相互間信任,加上對癥下藥,用心治療,就出現了所謂的奇跡。其實,如果醫生全身心地為病人著想,病人又特別信任醫生,奇跡就會經常發生。認識閆書生的人都認為,閻醫生全身心地為病人著想,能夠做到分型辯證、對癥下藥,特別是在醫治偏癱等疑難雜癥上更是醫術高超。
閻書生說:“不論是在做人的準則還是在從醫的職業素養上,我都很佩服爺爺,從爺爺起,我們家已經三代從事鄉村醫生工作,現如今我的外孫也學醫的,因為我們堅信只要能幫助到別人,自己受苦受累也會感到很快樂!”這應該就是對“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最好詮釋吧!
守護好鄉親們的健康,當好鄉親們的健康“守門人”,是閻書生終身不變的信仰,他一直以來都是這么做的,不禁讓人肅然起敬、由衷地欽佩和折服!(李獻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