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在上海舉行了新聞發布會上,官方確認了新冠肺炎的三種傳播途徑,包括此前被微信辟謠助手定義為謠言的“氣溶膠傳播”。按照衛生防疫專家的解釋,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后導致感染。那么,氣溶膠傳播意味著什么?專家稱,不是病毒在空氣中彌漫,不用緊張。

戴好口罩是關鍵

按照衛生防疫專家的說法,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此前,公眾對于新冠肺炎的直接傳播和接觸傳播這兩個渠道比較重視,直接傳播是指患者噴嚏、咳嗽、說話的飛沫,呼出的氣體近距離直接吸入導致的感染;接觸傳播是指飛沫沉積在物品表面,接觸污染手后,再接觸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導致感染。

但又有一種說法,稱易感染者可以在未與患者見面的情況下,有可能因為吸入懸浮在空氣含有病毒的氣溶膠微粒而被感染。不過,這一說法很快被微信辟謠助手“辟謠”了。微信辟謠助手稱,飛沫傳染和接觸傳播仍是目前新冠肺炎主要的傳播渠道,氣溶膠傳播的途徑其實就包含在飛沫傳染和接觸傳染之中。

在最新的國家衛健委診療指南里,除了明確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外,還特地注明,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尚待明確。

2月5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國家醫療專家組成員、北京地壇醫院感染性疾病診療與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李興旺回應稱,氣溶膠的傳播在呼吸道傳染病中是可以看到的,但是對于新型冠狀病毒有沒有氣溶膠傳播的情況,目前是不明確的。社會對傳播途徑很關注,包括在糞便中查到病毒,但腸道的傳播途徑目前沒有更多的證據。

那么,氣溶膠傳播渠道被確認后,是不是意味著就此空氣中病毒彌漫?當然不是。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貴州省人民醫院應急辦公室科長李楊表示,氣溶膠多是患者在咳嗽和打噴嚏時產生,一般常見于醫護人員為患者吸痰、插管等治療中,這種情況下,醫護人員要穿防護服、戴口罩和護目鏡,切實做好防護。不過,普通市民很少會接觸到,不用太緊張,只要戴好口罩就行了。“氣溶膠傳播”并不意味著空氣中病毒彌漫,不要誤解。

科技日報記者 何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