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盤錦市沙嶺鎮沙嶺村“打造家庭教育文化第一村”的活動,得以持續、深入、有序地開展,與沙嶺村有一個好領導人——村總支書記趙賢明的積極帶頭和組織是分不開的。
因為我有幸參加沙嶺村“打造家庭教育文化第一村”的家庭教育專家志愿者團隊,得以六下沙嶺村,近距離接觸趙賢明同志,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趙賢明,今年只有48歲,卻已在沙嶺村擔任了6年的村書記。他中等個,方臉盤,鼻直口方,濃眉俊眼,特別是他的兩道眉毛,像兩個牙刷頭,細密黑亮,加上厚重的黑胡茬,彰顯一股英氣。可是,一開口說話,卻慢聲細語,多少還有一點羞澀。口頭談常常是:“我這個人嘴有點笨,也不會說啥……”
可是,當我真正走進他的時候,對他的評價是一個字:“牛!”
為振興沙嶺,主動抓住第一個“牛鼻子”
鄉村振興,是國家戰略,也是村民的企盼。作為沙嶺村一個有600多戶人家的領頭人,自然要思考鄉村振興這個大課題。他覺得,鄉村振興,至少要抓好兩件大事,一個是如何讓老百姓家庭和諧,一個是讓老百姓農業豐收。但是,如何運作呢?
2021年9月14日,經事先了解,聽說盤錦天宇文化公司是專門以做家庭教育為主的公司,沙嶺村書記趙賢明同志便和剛赴印的駐沙嶺村第一書記陳振同志,帶領沙嶺村領導班子成員,到盤錦天宇文化公司探討沙嶺村家庭教育和鄉村振興事宜。趙賢明書記一行的誠意,深深打動了盤錦天宇公司的領導,決計協助沙嶺村搞好鄉村振興工作。
2021年9月26日,盤錦天宇文化公司專家顧問團赴沙嶺村調研后,總結了沙嶺村“打造家庭教育文化第一村”的“九大優勢”,盤錦是全國文明城市,沙嶺鎮是一塊浸潤著烈士鮮血的土地,沙嶺鎮曾誕生過盤錦市新中國第一個黨支部,有著深厚的紅色文化基因。沙嶺鎮又有國家和省市級的最美家庭引領,在沙嶺鎮開展家庭教育,弘揚紅色沙嶺文化,不僅有深厚的思想基礎,更是沙嶺百姓的熱切期盼!
于是,一場以振興鄉村為使命的“打造家庭教育文化第一村”工程,在沙嶺村正式立項。
在稻谷飄香,清風送爽的金秋時節,10月26日上午,盤山縣沙嶺鎮在鎮大禮堂里隆重召開了沙嶺鎮沙嶺村“打造家庭教育文化第一村”啟動儀式。主席臺兩側,“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頒發”和“踐行時代新使命 家庭教育惠萬家”鮮紅條幅,格外醒目。
啟動儀式上,沙嶺鎮黨委書記于海超同志作了主旨動員講話。
于海超書記在講話中強調,在沙嶺鎮召開沙嶺鎮沙嶺村“打造家庭教育文化第一村”的啟動儀式,對沙嶺鎮來說,是沙嶺鎮黨委、沙嶺鎮政府、沙嶺鎮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中宣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實施意見》和盤錦市委2017年就頒發的《盤錦市推進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實施方案》;兩天前,又適逢全國人大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這一切都說明,強化家庭教育是重要國策,是真正的關心民生,是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培根鑄魂的基礎工程,是實現鄉風民風和諧、家庭幸福、地方穩定的重要舉措。沙嶺鎮黨委,深入學習、領會了家庭教育的重大戰略意義,決定從沙嶺村做起,掀開“打造家庭教育文化第一村”的新篇章。
如今,沙嶺村“打造家庭教育文化第一村”的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如果當初沒有趙賢明書記為首的村領導班子的政治敏感性和擔當意識,或許……
有人贊揚趙賢明書記“真牛”,抓家庭教育等于抓住鄉村振興的“牛鼻子”,趙賢明憨厚地一笑:“這一個‘牛鼻子’還不行,還有一個‘牛鼻子’要抓呢!”
為振興沙嶺,主動抓住第二個“牛鼻子”
糧食是農民的希望,而種子是希望之根,沙嶺村有近3000畝水稻田,寄托著許多村民的希望。因為今年的收成不理想,個別村民在水稻種植上賠了錢,身為村黨總支書記的趙賢明同志深感憂慮。為讓村民們更好地學習到水稻種植技術,帶動村民致富,趙賢明同志又與合作單位盤錦天宇文化公司共同策劃,請到中國著名水稻育種專家、盤錦北方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許雷,加入沙嶺村“打造家庭教育文化第一村”專家組,并請許雷專家到沙嶺村,給村民進行了“水稻種植技術專題講座”。
許雷是與袁隆平齊名的中國著名水稻育種專家,從事稻田農作物研究50余年,主持選育出水稻、旱稻新品種、新系列125個,是中國農業領域里做為“第一完成人”唯一選育粳稻品種最多、獲獎最多的專家,贏得了“亞洲粳稻之王”的美稱。
12月2日,在沙嶺村村部,鄉親們濟濟一堂,聆聽許雷專家的講座。
講座中,許雷專家從如何鑒選稻種、如何種植、田間管理等多個方面,深入、系統地講解了水稻選種、種植技術。他的到來,讓村民們看到了希望,許雷專家現場幫助村民分析歉收的主要原因。許多村民圍繞在許雷專家周圍,向專家請教水稻種植問題。
許雷專家分析說:“我們盤錦是全國聞名的水稻基地,盤錦大米享譽全國,沙嶺村3000畝水田,沒能體現出其真正的價值,根本原因在于,村民沒有選擇種植相同品種的優質水稻,產量上有高有低、質量上優劣混雜,加工廠無法有效區分,最終優質米被劣質米拉低,打不出品牌,才賣不上好價錢。”
趙賢明同志向許雷專家咨詢解決方案,許雷專家提議,在沙嶺村開辟優質米水稻示范田,由許雷專家選用優質稻種,全程指導,加工廠單獨加工,出產優質品牌大米,引導全村水稻種植戶共同種植高產、優質水稻,出好米,賣好價,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12月5日,由村黨總支書記趙賢明同志組織村民代表一行11人,組成考察團,代表沙嶺村,又來到國家級著名水稻育種專家許雷研究員的企業,盤錦北方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考察、學習。許雷專家親自接待,先后參觀了公司種子展示大廳、種子倉庫。在公司會議室,許雷專家用50余年的豐富經驗和技術知識,又一次給參觀團講了一堂豐富、生動的“水稻種植技術講座”。
“參觀學習先進技術,燃起沙嶺希望之光”。座談中,參觀團代表們一致表態,回到村里以后,要把這次的參觀學習經歷和經驗分享給村民們。要在沙嶺村黨總支領導和許雷專家的指導下,共同把沙嶺村優質米水稻示范田建立起來,帶領全村水稻種植戶共同發展,共同致富,為沙嶺村鄉村振興建設起到帶頭作用。
當趙賢明書記代表村民跟北方公司確認第一筆5000斤稻種合同的時候,有人給趙賢明豎大拇指,為振興鄉村,說他這第二個“牛鼻子”抓得好,趙賢明書記憨厚地笑了:“光抓‘牛鼻子’也不行,關鍵是抓住‘牛’以后,得怎么養啊!呵呵……”
村書記帶頭在快手上讀書
在沙嶺村當村書記,雖是干部系列里最小的官,卻也面臨600多個家庭,2000多口人,每天這事那事,忙得團團轉。況且,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各項檢查、報表,應對不暇。可是,趙賢明做為沙嶺村的總支書記,卻玩起了快手,每天要把手機架起來,直播一段“讀書”節目。而且“粉絲”“點贊”越來越多,甚至每天達到幾千人“圍觀”。
原來,沙嶺村“打造家庭教育文化第一村”工程里,包括進家庭的文化產品“三覆蓋”,其中包含當代傳世家訓《心田留與子孫耕》這部書,600多個家庭,每戶都有。
《心田留與子孫耕》是一部把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生活細節、可以涵育人心的優秀作品,被教育專家譽為是“一部極具教育價值的當代家訓”,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被很多企業定為職工綜合素質提升勵志讀本和家校共建優選學習材料。沙嶺村把《心田留與子孫耕》做為加強村民家庭思想教育的必讀教材,要求村民認真閱讀。
為了帶動村民讀書,村書記趙賢明百忙之中,跟人學習快手直播,每天直播一段自己讀《心田留與子孫耕》的內容。他厚道英俊的形象和真摯投入的朗誦,贏得許多人的喜歡。
村民有人調侃:“賢明啊,我們可聽上癮了,別哪天停播,再給我們‘閃’一下子!”
趙賢明憨厚地笑了:“嘿嘿,我也讀上癮了呢,你們不聽,我也照樣讀!”
站在人堆里,他跟老百姓一樣
我六下沙嶺村,多次跟趙賢明走訪村民,坐在農民的炕頭與村民聊天。可是,卻極少聽人管趙賢明叫“趙書記”,見了他,都是“賢明”“兄弟”“侄子”“姑父”“叔叔”地稱呼他,他走到哪家,也是“老弟”“二哥”“三叔”“四嬸”地叫著,沒有官腔。他的穿著,也很普通,跟村民一樣,沒有一點扎眼的地方,站在村民堆里,習慣兩手抱在腹前,安靜地聽別人講話。有時,我特意把他拉到大家前面來,“逼”他表態。他靦腆地笑著:“我這個人嘴笨,不會說什么……”
有一次,在飯桌上,有人調侃他:“你這么賣力做家庭教育,是不是有什么私心啊?”
他又是憨厚地一笑:“有,我覺得,家庭教育搞好了,村民們都懂事了,我不也少操心了嗎……”一句大實話,引起一陣喝彩聲。
在村民家里走訪時,有一個60多歲的家庭主婦,指著趙賢明,跟我們說起一件小事。那是幾年前,趙賢明剛當書記時,有一次開會回來,在路上遇見她走著走,就停下車,要用車帶著她回村,她堅持不好意思麻煩書記,趙賢明說,你離家還有好幾公里,什么時候能到家啊,鄉里鄉親的,沒關系,我帶你回家。事情過去好幾年了,這位大嬸還在念念不忘。
有一個性格爽快的大媽調侃趙賢明:“賢明,好歹你也是沙嶺村的一任‘人王地主’,別總那么低三下四的,該‘牛’的時候也得‘牛’一把!”
趙賢明一本正經地說:“我覺得我現在挺‘牛’的,天宇公司,還有這些國寶級的專家們都來幫我們振興沙嶺,我還不‘牛’?我挺‘牛’!”
大媽笑著指著趙賢明:“看到沒有?他是啞巴吃餃子——心里有數,其實,‘牛’著呢!”
于是,引來一片贊同的笑聲。
我聽了,卻感慨縈懷——事情雖小,卻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干部的親民情懷。他能時時把鄉親們的酸甜苦辣掛在心上,也就不足為怪了。
在沙嶺村,關于趙賢明書記的故事還有很多。篇幅所限,沒辦法一一寫出來。不是說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陽的光輝嗎?以上幾個事,是不是可以說明趙賢明是個為了鄉村振興,認準了就干的“牛”人呢?
(《心田留與子孫耕》作者 房國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