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碰皮膚即可監測生命體征
更新時間:2024-09-03 關注:255
英國《自然》旗下新刊《自然·電子》雜志26日在線發表一項成果,美國科學家將身體外部和內部的運動轉變成射頻信號,研發出一種不直接接觸皮膚便可監測人體生命特征的最新方法。該技術將來還可以同時監測多人,為醫護人員提供一種高性價比且溫和的方法,來監護住院病人。
生命體征是維持機體正常活動的支柱,也是醫生用來判斷病情輕重和危急程度的重要指征,主要包括心率、脈搏、血壓、呼吸、血氧等等的改變或惡化。在現實的治療和護理中,測量病人的生命體征是不可或缺的步驟,醫護人員必須全方面地了解生命體征的意義。但是,目前通用的方法都需要直接接觸皮膚,針對病況不同,有些時候這一測量非常不便,或者效率、準確度很低,影響了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救治。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團隊,此次創建了一種新方法,能直接將病人的外部和內部運動轉變成射頻信號。這種技術被命名為近場相干傳感,利用附在織物天線上的射頻識別(RFID)標簽進行工作。天線則放置在皮膚附近,比如襯衫口袋或袖口。
研究人員表示,電磁信號的相位對射頻電源與接收器之間的距離敏感,可用于評估外部的胸部運動。信號的振幅對這樣的變化敏感度更低,因此可用于感知體內運動。
團隊成員對多項生命體征進行了測試,表明該技術目前可以用來有效監測病人的心率、血壓、呼吸率和呼吸難度,并有望在未來形成一種能多人同時進行的、低成本的生命體征監測系統。
總編輯圈點
查資料時發現,就在7年前某媒體年終盤點“全球最腦洞大開發明”時,還將“攝像頭測脈搏”納入其中,大概是覺得不可思議。而到今天,非接觸體征監測早已不是一個新概念。在可穿戴設備最火的那幾年,各種花式設備都吸引過人們的眼球,也收獲了不少投資,但似乎還未躋身主流。更便捷、更準確和更廉價,應該是體征監測設備的發展方向。而且,它不僅能用于醫院,也可成為“居家必備”。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正在呼喚更為智能方便的居家監測設備。
-
上一篇:首都機場可“無感支付”停車費
-
下一篇:探測爆炸性氣體又有高效方法
-
·開展誠信宣傳教育 營造放心消費環境2025-02-03
-
·【北關區委第一巡察組】筑牢食品安全防線 守護群眾“舌尖安全”2024-11-29
-
·安陽市殷都區稅務局:扎實有效開展“勞模工匠助企行”活動2024-11-08
-
·市場監管總局發文進一步治理“特供酒” 制售違法行為2024-09-27
-
·規范滿減、起送費等機制 劍指餐飲浪費! 外賣“新規”征求意見2024-09-27
-
·國家發展改革委專題新聞發布會 介紹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進展成效和典型做法2024-09-27
-
·市場監管總局 舉辦“禮贊新中國 奮進新時代”歌詠比賽2024-09-27
-
·誠信尚儉 共享食安 2024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啟動2024-09-27
-
·市場監管部門深入開展 “你點我檢 服務惠民生”活動2024-09-27
-
·安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走進殷都區人民醫院開展廣告法專題宣講2024-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