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半丁詩詞集《太行之子》一書首發式在河北省邯鄲舉行7月3日,中華現代文學藝術促進會副主席、國家書畫院副院長、著名書法家于半丁詩詞集《太行之子》首發式在河北省邯鄲滏淼生態園舉行。中華現代文學藝術促進會執行主席、北京寫作學會文化藝術促進會執行主席林臏,邯鄲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宋文匯、原秘書長王恕芳,中共邯鄲市委原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連明柱,邯鄲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原主任韓潛民,磁縣政協原副主席、景嵩詩社社長王柱民,磁縣人大原副主任、冀南書畫院院長藺國山,磁縣黨校校長許志新、副校長崔海清,光祿鎮書記李立新,磁縣科技局局長房三華,景嵩詩社副主編郭金泉、喬書堂,磁縣前嶺礦業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武玉生等有關領導參加此次活動。 ? ? 于半丁現為中國國家書畫院副院長,中國八一書畫院名譽院長,中國國際國學院終身院士,中華現代文學藝術促進會副主席,國際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世界教科文衛組織首席藝術家,世界華人文藝家協會副會長,國際中華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國學研究會文化藝術大師,中韓文化藝術委員會專家組成員,中國文學藝術家聯合會研究員,中國蘭亭書畫院名譽院長,臺北故宮書畫院客座教授,殷商文化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甲骨文書法藝術研究會安陽輔導總站站長,中國詩詞名家研究會理事,中華詩詞協會會員。 磁縣政協原副主席、景嵩詩社社長王柱民主持會議 《太行之子》作者于半丁 向邯鄲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宋文匯贈書 向邯鄲市人大常委會原秘書長王恕芳贈書 向磁縣人大原副主任、冀南書畫院院長藺國山贈書 ?? 磁縣科技局局長房三華 磁縣前嶺礦業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武玉生 中華現代文學藝術促進會執行主席、北京寫作學會文化藝術促進會執行主席林臏 ? ? 于半丁退休后,他筆耕不輟,創作詩詞5000多首,先后出版了《甲骨文書法藝海拾貝》、《甲骨文書周易》、《甲骨文現代書法初探》、《甲骨文圖解》、《晚節香詩詞集》、《紅葉情》詩詞選集、《翰墨緣》行草書法作品集、《翰墨情》篆書作品集等,《太行之子》于半丁詩詞選集是于老師出版的第三部詩詞集。于半丁是一位多情善感的詩人,詠物言情,以物喻志,昆蟲石頭全能釋情,花草樹木皆成詩篇。正如中華現代文學藝術促進會執行主席、北京寫作學會文化藝術促進會執行主席林臏所言:“耄耋之年的老人用汗水寫出了第三部詩集,說明了他有毅力、有韌勁、有生活、有思想、有藝術性。該詩集凝聚著詩人對自然田園的贊美,對丑惡現象的抨擊,對歲月命運的感慨以及對故鄉風土的眷戀。活動期間,景嵩詩社副主編現場作詩一首: 新枝生翠 祝賀于寶田先生八十六歲又有詩歌新書《太行之子》發行 書乃一扇窗,詩如一杯茶。 品味真善美,心儀賢圣雅。 錚錚甲骨風,習習崖柏霞。 天道酬半丁,神韻耀中華。 ???????????????? 磁縣景嵩郭金泉 ???????????????? 二O一七年七月三日 ?????????????????????????????????????????????????????????????????????????????????????????????????????????? (史超君)2024-08-30
-
高端賞石文輯《中國好石頭》出版為充分展示廣東藏家的觀賞石精品,傳播弘揚觀賞石文化,廣東省奇石協會聯合廣州動物園共同策劃編輯了《中國好石頭——中國好石頭藝術館典藏精品集》。 為充分展示廣東藏家的觀賞石精品,傳播弘揚觀賞石文化,廣東省奇石協會聯合廣州動物園共同策劃編輯了《中國好石頭——中國好石頭藝術館典藏精品集》,目前,這一系列畫冊已正式出版發行。 《中國好石頭》定位于高端賞石文化藝術類書籍,由廣東省奇石協會會長黃德發擔任主編,著名書畫家劉書民題寫書名。全書共300余頁,收錄了包括大化石、戈壁石、摩爾石、英石、來賓石、藏瓷和黃河畫面石等在內的300余件(套)觀賞石精品、名品。2024-08-30
-
張愛玲遺著《少帥》將首次出版 取材于張學良趙四小姐? 張愛玲以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的愛情故事為原型創作的英文小說《少帥》即將于9月1日由皇冠出版社出版。該小說只寫了70多頁,幾萬字,并未完成。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說,文章未提及“張學良”的名字,都是用少帥來代替。當時張愛玲給賴雅和另一朋友看,他們看了都喊“救命”,因為里面涉及大量的歷史人物,如張作霖、閻錫山、馮玉祥等。可張愛玲無法修改,要寫少帥張學良無法避免這些人物。 張愛玲1961年到香港,曾寄居在好友宋淇、鄺文美夫婦家中。1995年在洛杉磯公寓去世后,張愛玲遺物交由宋淇、鄺文美夫婦二人處理。他們的兒子宋以朗現為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透露,自2003年母親鄺文美去世后,他便一直致力整理張愛玲的文章、手稿以及父母與張愛玲的通信,《少帥》就是繼《小團圓》之后張愛玲的又一部小說作品。 據宋以朗介紹,《少帥》特別收錄:張愛玲英文原稿、鄭遠濤的譯文、何倩彤繪制插圖、馮睎乾評析。臺灣著名專欄作家符立中說這個故事是張愛玲的“古都春夢”:“在一次帥府宴會中,少帥贈予周四(隱射趙四)小姐一把扇,他們很快地戀愛了。雖則張愛玲現今已成公認的‘上海神話’,但讀者忽略了:這位海派祖師奶奶出身河北豐潤、祖父曾為京朝大官,對于北洋的官場變幻,張愛玲自有她自己的文化皈依。” 消息在微博上發布之后,有張迷好奇,“《少帥》完稿了嗎?”因為此前,大家都認為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不太可能出版,“1961年張愛玲去臺灣希望采訪張學良,當時張還被軟禁,這一采訪要求沒有被允許。”宋以朗說,后來小說寫了一段又放棄了,原因是,“這個小說除了人物復雜外,也有弊端,因為事實無法避免,若將小說人物改成負面,會涉及誹謗。同時,張愛玲希望寫成愛情小說,對她來說,寫作方式是從細節入手,從下面建起來。她寫前,會知道所有事情的發生,比如《小團圓》的每一個細節,可能都是曾經發生過的。可寫《少帥》,她無法知道細節,很多事情不清楚,硬著頭皮來寫很困難。所以就放棄了。” 一本未完成的小說為何要出版?著名張學專家陳子善分析道,可能對張愛玲的研究者和讀者提供更多的文本,“我以前也沒看到過,確實是首次公開。”2024-08-30
-
全國開展高校及周邊復印店專項治理行動嚴打侵權盜版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史競男、孫璽)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會同教育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版權局日前聯合下發通知,部署各地開展高校及周邊復印店專項治理行動,對部分重點省(區、市)重點城市轄區內的高校及周邊復印店進行全面清查,嚴厲打擊復印店侵權盜版行為,有效遏制高校及其周邊復印店盜版活動蔓延的態勢。 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負責人表示,依法打擊各類侵權盜版行為,保護著作權人合法權益,是增強民族創新力、建設知識產權強國的必然要求。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一直高度重視打擊侵權盜版工作,僅去年就組織各地“掃黃打非”部門查辦侵權盜版案件2194起,收繳各類侵權盜版出版物679萬余件。但在工作中發現,高校及其周邊復印店盜版復印教材等違法活動一直屢打不絕,且隨著復印設備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盜版復印活動愈加突出,嚴重損害著作權人合法權益。針對這一突出問題,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聯合教育部等五部門共同開展專項整治,對復印店盜版活動予以嚴厲打擊。 據了解,此次專項整治行動,以高校聚集或復印業較為發達的40個城市為重點,包括4個直轄市、27個省會或首府城市及9個其他城市。重點打擊復印店盜版復印行為以及利用網絡開展盜版復印和業務推廣行為。要求做到三個到位,即對高校及周邊復印店全部清查到位,摸清復印店數量和證照持有情況;對復印店經營者法律宣傳到位,明確哪些行為合法、哪些行為非法,要求依法依規經營;對盜版復印行為處罰到位,以查辦案件為著力點,協調公安、工商、文化行政執法等部門深挖線索,查辦一批盜版案件,取締一批違法店檔,曝光相關違法行為。 專項整治開展以來,各地周密部署,積極行動,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河北省石家莊市、保定市、秦皇島市等地“掃黃打非”辦公室組織公安、城管、文化執法等部門,對河北大學、華北電力學院、河北農業大學等20余所高校及周邊出版物經營場所、復印店進行了拉網式檢查清理,查繳各類非法盜版出版物8000余冊;上海市文化行政執法部門突擊檢查了松江大學城一條街復印店,特別是對持有印刷經營許可證的復印店進行了重點檢查,對一家無證復印店擅自從事復印經營活動進行了立案處理;福建省福州市對大學城內的福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等高校及周邊復印店進行了全面摸排,廈門市對全市高校周邊出版物市場及復印店進行了突擊檢查,查獲非法、盜版出版物560余冊;安徽省合肥市、蕪湖市、安慶市等地“掃黃打非”辦公室與文化執法等部門聯合開展行動,對轄區內的高校及周邊200余家出版物經營場所和復印店進行了檢查,共收繳各類非法盜版出版物700余冊,查處取締非法印刷出版物復印店4家。 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負責人強調,全國和各地“掃黃打非”部門將持續保持對侵權盜版活動的高壓打擊態勢,廣大群眾可通過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舉報中心舉報電話12390或中國掃黃打非網、掃黃打非官方微信舉報各類侵權盜版違法行為。 ?2024-08-30
-
《城脈安陽》問世近日,由線裝書局出版發行,安民編著的《城脈安陽》一書問世。該是作者出于對家鄉安陽的傾心愛戀,寫了一些城市歷史人文和地名文化文稿,還有對保護歷史建筑遺存、留住鄉愁記憶等諸方面的思考。從古都夢華、滄桑老城、民國風煙、歲月無痕、守望名城,到地名叢談、街衢興替。在每一大標題下又分列14到20個小標題,詳細敘說每一個具體內容。特別對近現代的安陽城,走訪調查的頗為詳實。書中收錄了大量古今地名,詳述其沿革變遷。據悉,這是老安陽名城文化書系第二卷建置地名卷,還有方言俗語卷、民俗風情卷、影像圖志卷。??????????? (林臏) ?2024-08-30
-
《欲休又說》電影《往事如煙》——代自序電影《往事如煙》——代自序 ? 貧窮,人類之疾病也。 貪婪亦人類千年痼疾也。 中國人從古到今對錢始終是愛恨交加。倡導時,昵稱為孔方兄;批判時又把它貶損為萬惡之源。 歷朝歷代,不知有多少英雄豪杰愛江山,愛美人。終又一個個絆倒在孔方兄腳下,令人扼腕嘆息。 于是,有人埋怨古人,說孔圣人在兩千多年前提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圣人點出了“君子愛財”這個命題,卻沒有告知后人 取財的“道”在哪里? 于是,明代朱元璋對那些取之無道者施以“凌遲”,也就是千刀萬剮。他認為簡單粗暴的懲罰就可以堵住邪道。結果如何?請看《明大誥》記載的朱元璋與被判處死刑的兵部侍郎王志的談話。 朱元璋問:“你怎么這樣貪呢?” 王志答:“我是被財利迷了心竅,連皇上和父母都忘了。”朱元璋又問:“如今你怎么辦呢?” 王志答道:“我直到被判死刑,才感到后悔已來不及了。” 對于王志的回答,朱元璋哀嘆:“嗚呼!財利之迷人,非正人君子、至賢之士,不可得而免矣。” 不教而誅,謂之殘忍,教育在先,仍以身試法,那是咎由自取。建國之初,老朱盡心盡力,可是大明王朝,終又因貪腐滅亡。朱元璋在九泉之下是否還苦苦思索:治理貪腐的“道”究竟在哪里? 時光不老,人易老。1945年,在延安窯洞里黃炎培老人家去找毛澤東主席秉燭夜談,也是苦苦探尋破解“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靈丹妙藥在哪里? 今天,人們高喊著“金錢不是萬能的”,又哀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渴望金錢,又仇官仇富。整個國民的心態是撕裂的,而且撕裂的鮮血淋淋。 那么,這個“道”究竟在哪?“道”是否就是醫治貪腐的路徑或藥方。 近日,我在北京與幾位博士聊天。大家聊起網絡上流傳:一位農民不吃不喝從唐朝攢錢到今天,在北京也買不起一套住房的段子。 大家憤憤然,外地進京的博士,大多是農家子弟,父母供養自己讀完博士,家里幾乎就要返貧了,哪還有余錢給自己在北京房子?自己養家糊口的那點工資又哪敢奢望買房? 我悄悄地問:“博士博學,你們思考的是否就是治理腐敗的 ‘道’呢?” 眾人愕然:“是嘛!” “‘道’不就是大家關心的利益分配機制嗎?”我答。 “如果合法收入無法讓你在一定的時期內買起房子,面對不法的經濟誘惑,你能不心神搖曳?”我又問。 眾人搖頭又嘆息。不知是贊同,還是否認。 “道”就是保障合法收入的渠道。正道不通,邪道必然枝杈蔓延。反腐倡廉,標本兼治,打擊只能治標,完善機制絕不僅僅是指紀檢監察機制。中國夢的實現,大國的崛起,征途漫漫,必須尋求治本之策。 大醫治未病也。不敢腐,不能腐,不愿腐。三策并舉,果能持之以恒就是大醫開出的治療慢性痼疾的良方。 不敢,就是靠高壓懲罰。對貪得無厭者,絕不能有婦人之仁。 不能,就是要扎緊制度的籠子,讓那些意志不堅定者,無空子可鉆。 不愿,就是要教化,更要靠財富分配機制的完善使人不去心神搖曳。 倉廩實而后識禮儀,貧富均而后少貪官。高薪未必養廉,低薪卻必然造成大面積人群的左顧右盼。當年,王國維提出藝術追求的三境界。未來“三不”的辨證施治,假以時日,必然迎來反腐的三境界。 當然,貪腐不僅僅指向金錢。貪權、貪色、貪名者亦是貪官。讀過中國小說史的人都知道,魯迅對清末劉鶚著作的《老殘游記》評價極高。在魯迅看來這部小說好就好在它言人所未能言:清官比貪官更可惡。為什么呢?因為一些所謂的“清官”,以不貪財自居,卻貪權、貪名,同樣危害社會。 實現不敢、不能的反腐目標艱難。但,是初級的。治國安邦江山永固就必須思考如何使官員“不愿腐”的問題。我們就要從人性,從文化的深層去探究。不能否認貪婪是人性固有的弱點,也無需回避歷史的、文化的因素或基因對民族心理的影響。《史記》載:“秦得天下,始令民納粟,賜以爵”。這首開中國買官賣官之先河。漢朝以下,唐、宋、元、明、清竟一步步使“捐納”也就是買官賣官形成完備的制度。盡管捐納的錢一律上繳國庫,這一制度、陋習卻貽害至今。有學者曰:盜賊之起由于吏治之壞,吏治之壞由于捐納泛濫。晚清思想家薛福成更是在評價康乾盛世的貪腐時說:“非其時人性愚也,蓋有其內隱為驅迫,使不得不貪也”。內隱是什么,內隱就是現在的“潛規則”!潛規則的不斷疊加、傳遞、放大,這種無形的漩渦,將所有人,無論正派與否,都裹挾進去,無法自拔。在相互撕裂走向集體的被窒息。 文化是人行為的心理支撐。比如,國人把一個“跑”字庸俗化的不忍耳聞。“跑”項目、“跑”關系、“跑部錢”進、“跑部”進京……。怎么“跑”呢?勤快的“足”背著沉甸甸的“包”。包里裝什么?不用傳授卻人人無師自通。 西方彥語說的透徹,人是界與天使和禽獸之間的動物。有崇高(天使)的一面,也有貪婪、自私、殘忍(禽獸)的一面。這就警示我們,既不能把人理想化,也不能讓人去追尋飄渺的理想。在制度設置時,把官員假設成壞蛋,以制約其權力,也許才會減少產生壞蛋。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要限制司法官員的權力;權無明文授權不可為,要劃出行政官員權力運行不可逾越的紅線。那些擅長“跑部”、“協調”、“運作”的官員,那些把違法、違規視作“能耐”、“本事”的官員才會逐漸失去市場。官場上人才敗給奴才,講原則的人敗給不講原則的人,說真話的人敗給說假話的人……這種 “劣幣驅逐良幣”的“逆淘汰”才會減少。 要達到“不愿腐”的境界,反腐,就必須倡廉。對待傳統文化,既要吸收其精華,又要去除其糟粕。文化需要改造,道德需要重構,構建全新的思想體系是時代的呼喚。我創作的電影《往事如煙》,正是以弘揚孝廉文化為主旨,人民論壇邀請300余位國內專家學者舉辦“孝廉文化與中國夢”高峰論壇,也同樣是為了重構具有時代價值的廉政文化思想體系。 這個時代,是價值觀多元化的時代。多元的文化必然帶來更為多元、復雜的誘惑。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的本意不是說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強調如果不能兼得的時候,我們應當如何取舍。人在短促的生命歷程中會不斷遇到二難選擇。當今,面對滾滾而來的經濟大潮,為官者的定力面臨著更加嚴峻的考驗。人的心田需要文化的滋養,需要精神、信念的支撐。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也是孟子兩千年前的教誨。當今的官員為何就不能守住內心的一方凈土,就不能有少許“大丈夫”之情懷呢!? 唐代柳宗元在《蝜蝂傳》中勸諭嗜取者:“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以近于危墜,觀前之死亡不知戒。雖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則小蟲也,亦足哀夫!”歷代的貪官污吏“前腐后繼”,這就不由讓人想起唐代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的嗚呼:“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人之為人,當有意趣情懷。貪念滿腹,哪還容得下詩與遠方,更罔論節操與信仰。我的電影《往事如煙》里白發親娘撕心裂肺的呼喚,是試圖喚醒浪子回頭。我沒有責罵貪官,因為貪官不僅可惡,也是可憐之人。在一個混沌的世界里,人人是受害者,人人又是害人者,幾人能出污泥而不染呢。所以,我沒有把任何一個人物寫“臟”。我為自己編劇的電影寫了同名片尾曲《往事如煙》,今天又出版了同名書籍《往事如煙》,黑夜燈下筆墨記之的是漫天霧霾環境中的心之所思,謬誤難免,方家見笑也當見諒。這樣的電影不可能產生像在大街上“耍猴”那般引來民眾“圍觀”的轟動效應。但是,這部電影會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思考。 這是一部有點另類的反腐電影,這是一冊有點別樣的書籍。您不妨得閑看看 ?2024-08-30
-
《欲休又說》電影《往事如煙》——代自序電影《往事如煙》——代自序 ? 貧窮,人類之疾病也。 貪婪亦人類千年痼疾也。 中國人從古到今對錢始終是愛恨交加。倡導時,昵稱為孔方兄;批判時又把它貶損為萬惡之源。 歷朝歷代,不知有多少英雄豪杰愛江山,愛美人。終又一個個絆倒在孔方兄腳下,令人扼腕嘆息。 于是,有人埋怨古人,說孔圣人在兩千多年前提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圣人點出了“君子愛財”這個命題,卻沒有告知后人 取財的“道”在哪里? 于是,明代朱元璋對那些取之無道者施以“凌遲”,也就是千刀萬剮。他認為簡單粗暴的懲罰就可以堵住邪道。結果如何?請看《明大誥》記載的朱元璋與被判處死刑的兵部侍郎王志的談話。 朱元璋問:“你怎么這樣貪呢?” 王志答:“我是被財利迷了心竅,連皇上和父母都忘了。”朱元璋又問:“如今你怎么辦呢?” 王志答道:“我直到被判死刑,才感到后悔已來不及了。” 對于王志的回答,朱元璋哀嘆:“嗚呼!財利之迷人,非正人君子、至賢之士,不可得而免矣。” 不教而誅,謂之殘忍,教育在先,仍以身試法,那是咎由自取。建國之初,老朱盡心盡力,可是大明王朝,終又因貪腐滅亡。朱元璋在九泉之下是否還苦苦思索:治理貪腐的“道”究竟在哪里? 時光不老,人易老。1945年,在延安窯洞里黃炎培老人家去找毛澤東主席秉燭夜談,也是苦苦探尋破解“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靈丹妙藥在哪里? 今天,人們高喊著“金錢不是萬能的”,又哀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渴望金錢,又仇官仇富。整個國民的心態是撕裂的,而且撕裂的鮮血淋淋。 那么,這個“道”究竟在哪?“道”是否就是醫治貪腐的路徑或藥方。 近日,我在北京與幾位博士聊天。大家聊起網絡上流傳:一位農民不吃不喝從唐朝攢錢到今天,在北京也買不起一套住房的段子。 大家憤憤然,外地進京的博士,大多是農家子弟,父母供養自己讀完博士,家里幾乎就要返貧了,哪還有余錢給自己在北京房子?自己養家糊口的那點工資又哪敢奢望買房? 我悄悄地問:“博士博學,你們思考的是否就是治理腐敗的 ‘道’呢?” 眾人愕然:“是嘛!” “‘道’不就是大家關心的利益分配機制嗎?”我答。 “如果合法收入無法讓你在一定的時期內買起房子,面對不法的經濟誘惑,你能不心神搖曳?”我又問。 眾人搖頭又嘆息。不知是贊同,還是否認。 “道”就是保障合法收入的渠道。正道不通,邪道必然枝杈蔓延。反腐倡廉,標本兼治,打擊只能治標,完善機制絕不僅僅是指紀檢監察機制。中國夢的實現,大國的崛起,征途漫漫,必須尋求治本之策。 大醫治未病也。不敢腐,不能腐,不愿腐。三策并舉,果能持之以恒就是大醫開出的治療慢性痼疾的良方。 不敢,就是靠高壓懲罰。對貪得無厭者,絕不能有婦人之仁。 不能,就是要扎緊制度的籠子,讓那些意志不堅定者,無空子可鉆。 不愿,就是要教化,更要靠財富分配機制的完善使人不去心神搖曳。 倉廩實而后識禮儀,貧富均而后少貪官。高薪未必養廉,低薪卻必然造成大面積人群的左顧右盼。當年,王國維提出藝術追求的三境界。未來“三不”的辨證施治,假以時日,必然迎來反腐的三境界。 當然,貪腐不僅僅指向金錢。貪權、貪色、貪名者亦是貪官。讀過中國小說史的人都知道,魯迅對清末劉鶚著作的《老殘游記》評價極高。在魯迅看來這部小說好就好在它言人所未能言:清官比貪官更可惡。為什么呢?因為一些所謂的“清官”,以不貪財自居,卻貪權、貪名,同樣危害社會。 實現不敢、不能的反腐目標艱難。但,是初級的。治國安邦江山永固就必須思考如何使官員“不愿腐”的問題。我們就要從人性,從文化的深層去探究。不能否認貪婪是人性固有的弱點,也無需回避歷史的、文化的因素或基因對民族心理的影響。《史記》載:“秦得天下,始令民納粟,賜以爵”。這首開中國買官賣官之先河。漢朝以下,唐、宋、元、明、清竟一步步使“捐納”也就是買官賣官形成完備的制度。盡管捐納的錢一律上繳國庫,這一制度、陋習卻貽害至今。有學者曰:盜賊之起由于吏治之壞,吏治之壞由于捐納泛濫。晚清思想家薛福成更是在評價康乾盛世的貪腐時說:“非其時人性愚也,蓋有其內隱為驅迫,使不得不貪也”。內隱是什么,內隱就是現在的“潛規則”!潛規則的不斷疊加、傳遞、放大,這種無形的漩渦,將所有人,無論正派與否,都裹挾進去,無法自拔。在相互撕裂走向集體的被窒息。 文化是人行為的心理支撐。比如,國人把一個“跑”字庸俗化的不忍耳聞。“跑”項目、“跑”關系、“跑部錢”進、“跑部”進京……。怎么“跑”呢?勤快的“足”背著沉甸甸的“包”。包里裝什么?不用傳授卻人人無師自通。 西方彥語說的透徹,人是界與天使和禽獸之間的動物。有崇高(天使)的一面,也有貪婪、自私、殘忍(禽獸)的一面。這就警示我們,既不能把人理想化,也不能讓人去追尋飄渺的理想。在制度設置時,把官員假設成壞蛋,以制約其權力,也許才會減少產生壞蛋。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要限制司法官員的權力;權無明文授權不可為,要劃出行政官員權力運行不可逾越的紅線。那些擅長“跑部”、“協調”、“運作”的官員,那些把違法、違規視作“能耐”、“本事”的官員才會逐漸失去市場。官場上人才敗給奴才,講原則的人敗給不講原則的人,說真話的人敗給說假話的人……這種 “劣幣驅逐良幣”的“逆淘汰”才會減少。 要達到“不愿腐”的境界,反腐,就必須倡廉。對待傳統文化,既要吸收其精華,又要去除其糟粕。文化需要改造,道德需要重構,構建全新的思想體系是時代的呼喚。我創作的電影《往事如煙》,正是以弘揚孝廉文化為主旨,人民論壇邀請300余位國內專家學者舉辦“孝廉文化與中國夢”高峰論壇,也同樣是為了重構具有時代價值的廉政文化思想體系。 這個時代,是價值觀多元化的時代。多元的文化必然帶來更為多元、復雜的誘惑。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的本意不是說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強調如果不能兼得的時候,我們應當如何取舍。人在短促的生命歷程中會不斷遇到二難選擇。當今,面對滾滾而來的經濟大潮,為官者的定力面臨著更加嚴峻的考驗。人的心田需要文化的滋養,需要精神、信念的支撐。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也是孟子兩千年前的教誨。當今的官員為何就不能守住內心的一方凈土,就不能有少許“大丈夫”之情懷呢!? 唐代柳宗元在《蝜蝂傳》中勸諭嗜取者:“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以近于危墜,觀前之死亡不知戒。雖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則小蟲也,亦足哀夫!”歷代的貪官污吏“前腐后繼”,這就不由讓人想起唐代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的嗚呼:“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人之為人,當有意趣情懷。貪念滿腹,哪還容得下詩與遠方,更罔論節操與信仰。我的電影《往事如煙》里白發親娘撕心裂肺的呼喚,是試圖喚醒浪子回頭。我沒有責罵貪官,因為貪官不僅可惡,也是可憐之人。在一個混沌的世界里,人人是受害者,人人又是害人者,幾人能出污泥而不染呢。所以,我沒有把任何一個人物寫“臟”。我為自己編劇的電影寫了同名片尾曲《往事如煙》,今天又出版了同名書籍《往事如煙》,黑夜燈下筆墨記之的是漫天霧霾環境中的心之所思,謬誤難免,方家見笑也當見諒。這樣的電影不可能產生像在大街上“耍猴”那般引來民眾“圍觀”的轟動效應。但是,這部電影會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思考。 這是一部有點另類的反腐電影,這是一冊有點別樣的書籍。您不妨得閑看看 ?2024-08-30
-
我家那棵老柿樹文/王興舟 ??? 我的家鄉在山里,山里有眾多的樹,最常見的是柿樹。我家有一顆老柿樹,就在院前的地頭上,那是祖上栽種的,至我已是第四代了。遠離家鄉已有三十年了,每次回家,遠遠地看到它,心便溫暖起來,見了老柿樹,就回到了老祖屋。 ??? 柿樹也開花,在每年的春末,滿樹長遍嫩葉,它就會像天上撒落下的星星,在枝枝椏椏之間,開得哪里都是了。柿花因柿種不同而不同,常見的多為四齒葉托,綻黃色花瓣,花須有四到七組,每組二至三根不等,花形或燦若金盤,或飛綻如旋,或抽蕊似傘,或聚而成塔,十分的妙肖與妙趣!花香淡淡,微風一吹,漫山遍野都是香的,惹來了無數的蜜蜂。柿花開不了多久,就會在蜜蜂的甜歌聲中紛紛醉落了,每天落得滿地如星,像是鋪滿花的地毯,人坐其下,砸在頭上和身上,那癢癢的感覺,決不是“舒服”二字可以說得過的!少時每年我都會在春風里嗅著柿花的氣息,陶醉進這無邊的風景。 ??? 滿滿的一樹花,在樹上綻開的時候,燦爛歸燦爛,但不留心的人很難會看得到,因為它不像其它花兒一樣,踩著綠葉飛瀉張揚,柿花是隱在其中的。樹上的柿花,一邊墜落,一邊結果,花兒落完了,小小的柿苞也結滿了樹,它們靜靜地鑲在綠色的柿蒂中,綠寶石似的,棗那么大,隨著日月漸漸地盼著長大。 ??? 柿樹的綠蔭是最濃的,酷暑時樹下連一絲陽光都漏不下,真正的遮天蔽日,純粹的清涼世界,因此也成了男人神聊海侃,女人飛針走線的天地,小孩子樹上樹下的亂爬,高的樹杈,還會疊羅漢似一個踩著一個往上頂。爬柿樹的感覺很好,把肚皮磨得彤紅彤紅的,手腳不小心還要掛點彩,但那種享受快樂,眺望風景,逃離地面,高高在上的感覺,是兒時寄存下來的最美記憶! 一年中,我幾乎從柿苞掛樹就開始享受美味了,在離樹不遠的角落,用小鐵鏟掘個地洞,把青青的柿苞貯藏進去,然后用樹葉一蓋掩上土,停個十日八天掀開去嘗,便是澀中帶甜的美食了。當然,最美的時節,還是柿葉染紅的秋季,金風送爽,露水變霜,瀟瀟晚秋雨,幾番洗清秋,漫山遍野的樹葉都由盛轉衰,枯黃欲落時,柿葉卻在飽經風霜之后,愈發地紅艷了。在鄉間有“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的農諺(柿樹是從軟棗樹嫁接而來的),這時候秋忙已過,人們可以悠悠閑閑地在滿樹的紅葉叢中摘柿子了。成熟早的柿子,總是掛在向陽的枝頭,因為偏享陽光雨露,得生長之先,成熟得早,也最早被摘下來。柿子初熟時是金黃飽滿的,有爽脆的意味,熟透了才變成亮紅色,撫之如觸錦帛,有滑潤的感覺。摘柿子在山里是最具有戲劇性的農活,不是說偶然,而是因為那份熱鬧。樹上樹下都是人,下面在喊,上面在笑,柿子像雨點一樣紛落下來。用竿敲的,劈哩啪啦舞如彈琴,“大珠小珠落玉盤”,密集而雜亂;用手搖的,呼來嘯去,真是“動枝生亂影,吹花送遠香”啊!柿子收獲后,是母親最累的時候,把柿子進行分類,好的旋成柿餅,差的切成柿塊,漿的釀成柿醋,要忙上一個月,才能完成整個貯藏過程,因此直到現在我只要看柿餅上凝著的甜霜,就會想起母親那飄動的白發!過去我常常在柿樹染紅添彩時候回家,母親總是給準備一兜一兜的柿子,回到城中的家,掛在陽臺上,看著它,嘗著它,便想到家鄉,想起母親,心里總會漾起向上向善的漣漪,令我不敢懈怠分毫,不敢浮躁一分,把勤勉進行到底! ??? 那年月,盡管很窮,但鄉人摘柿子總要留下樹頂那部分,樹葉落完了,仍像紅燈籠似的,燦亮在那里,十分耀眼,那是特意給小鳥予備的冬食,但卻成了我們最大的吸引,鳥兒啄柿時,總挑最甜的去吃,因此被鳥兒啄過的柿子,久而成干,口感甜美,成了我們冒險的目標。進入冬季,柿枝脆硬,容易折斷,大人們輕易不敢爬上枝頭,口饞的大人會用些小恩小惠,逗著小孩們去顯擺緣枝的技能,他們卻叼著煙卷,在樹下眼巴巴地看著那些膽大的小孩,一步一步逼近樹梢枝頭垂掛著的柿干,凝神靜氣,目不轉睛,手腳都有點無措了。他們仰望小孩們的驚險技藝和將要帶來的驚喜,也會把持不住,在樹下哼著小曲兒偷樂。當柿干摘下,他們也會吧唧著嘴邊吃邊樂,還不忘咧開長滿胡茬的嘴,夸夸平時看不起的頑童。去年,春節放假,在二哥家呆著沒事,便約少時幾個同學上山去了,山里的柿樹葉已落盡,顯得有點突兀嶙峋,但滿滿的柿子,紅紅的如裝飾燈一般,還綴在樹上,鳥群像樹葉一樣棲在枝頭,守候著山民為它們留下的美食。我們走了幾戶人家,門皆鐵鎖上掛,人皆下山,路也荒草掩道了。人進入中年,身已臃腫不堪,爬樹是不成了,便從地上揀起小石塊擲過去,然后去揀落地的柿子品嘗,那樣的清冽甘甜,令人想起少兒時代無憂無慮的生活,也是別有一番滋味啊! ??? 在家鄉的果樹里,要數柿樹落寞和孤寂了,不像蘋果、山楂一樣,每年主人還要精心地剪理一番,施肥、澆水、除蟲……野外的柿樹自顧自地生活,沒人去憐,不著果的時候也無人去睬。冬天柿樹把葉落盡,干枯的葉片還在風中如銅鈴一般,沿著地垅嘩嘩啦啦地響著,靜待著北風、冬雪、荒涼的到來,在寂寞中收藏著逝去的繁華,把一年的疲累釀造成醇香的美酒,首先把自己灌醉,然后再等待著春風春光春意,準備又一輪的熱鬧與繁華、開花與結果;對柿樹來說,這雖是宿命與輪回,也是向往與憧憬啊! ??? 今年霜降過后,侄兒永慶又從鄉下捎來滿籃的紅柿,個個鮮亮剔透,說是從老家的老柿樹上摘下的。現在算來我離開家鄉已經三十多年了,因為生存、工作和職責,整日整月整年地忙碌與奔波,家院前的那棵老柿樹,我已是多年未親近了。聽侄兒說家鄉山里的柿樹老的老、刨的刨,正在愈來愈少,不知哪年哪月哪天柿樹絕跡了,想找枚柿子嘗,還須到種植園里去呢! ??? 這幾月,工作忙如陀螺,已很久沒有雙休和節假日了,每天班后回家途中,腳步能把月光踩成星星點點,迸得細碎滿地,哪來閑暇去親近山水呢?但我卻常常想,常常想回到家鄉,在晚秋時節,撫摩一下那棵綴遍紅葉,掛滿我童心的老柿樹啊!正如那句古詩:“條桑初綠即為別,柿葉半紅猶未歸”所言,現在柿葉紅了,柿子熟了,我卻離家鄉越來越遠了。 ??? 關于這棵老柿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代表著我的家族符號,它是家園的象征,是我生命的起點,我一生的順逆、榮辱、窮通都與之關涉難斷,纏綿不休,這種與生俱來的情感,讓我永不忘懷。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長安游慈恩寺時發出的那聲跨越時空的感喟:“柿葉紅時獨自來”,讓我想起山里那柿葉紅遍的家鄉,兩眼頓時濕潤起來…… ??? 柿葉紅了,我想家了!2024-08-30
-
祥鷹(汪文德)詩歌選登遇? 見 一股韻味 深入骨髓 在時光深處 ? 昂然之氣 恰似蘭草之香 纖塵不染 ? 此生 不為遇見佛 只為 遇見你自己 ? ? 清? 蓮 一股香氣 神情 嫣然一笑 ? 無聲的誘惑 宛若古典的花 若隱若現 ? 一只 纖纖玉手 輕拂你的臉龐 似清蓮 一朵微笑熙然 ? 梅 ——賀馬生有老師 素顏輕盈昂嚴寒, 暗香撲面漾心瀾。 雪壓霜凝懷春夢, 閱盡蒼涼笑依然。2024-08-30
-
秋雨文/王興舟 ??? 秋風把夏天的心思揉碎,雨便像花紅墜落一樣紛紛揚揚,滿天扯起云霧,地上綻遍了水花。秋雨不像夏雨一樣張狂,驟來驟去,是細細疏疏的那種,恰似垂掛的玉簾,朦朦朧朧,可視可觸。寂寞雨溪,幾縷清風,一地碎葉,伴著塵世的紛擾與忙碌,不知流到城市的哪個角落? ??? 還是那副情懷,喜歡雨天。柔柔的雨,是一種特別的景致。我愛在雨中漫步,這樣人也蔥蘢,心也興奮,盡享安靜,獨樂風景。欣賞雨在蓮葉上如珍珠般迸躍,細看汨汨雨流遁入地下各處,這時走在城市的街巷里,靜到極處的心,便會搖曳起戴望舒《雨巷》里的那抹鮮艷來。一天朦朧,兩耳雨聲,三省吾身,四知不欺,雨聲雨景雨韻,獨思正當此時。賞雨,傘上有琴音,尋趣,足下盡水曲。雨中撐把舊紙傘,臨水步橋,踏虹伴云,一潭靜水,萬點漣漪,微風斜吹,心漾傳奇,任雨點紛敲,讓濕意聚集,然后輕轉傘柄,把雨珠旋成一圈飛檐,如夢如幻的雨景,最易讓人想起溫庭筠的“咸陽橋上雨如絲,萬點空蒙隔釣船”的詩意來。但有時雨中獨行,若是兩手空空,沒有丁點掛礙,便覺快樂灑脫;有了傘,手不得閑,受到了拘束,又覺傘成了多余,顯得有點累贅,于是,詩情一來,收傘作杖,躑躅雨中,把一個疲累于塵世中的自己,交給滿天的雨意,讓那些雨點落在臉上、身上,絲絲的涼意沁人肌膚,那種愜意讓人或唱風歌雨,或臥水作榻,或捧雨當酒,或攬雨是友,心神俱醉,滿心歡喜。縷縷細雨,匯流一街小溪;幾聲噴嚏,盡吐平日愁怨之氣。這樣人若水中游來,一身淋漓,雨意濃郁,便有了醍醐灌頂的暢意,恍悟一切,剔透了靈魂,讓你沉浸其中,又神游物外,直嘆這雨參于天,集于地,人每見之,便能將平常散亂的心念集定于一處,如沐月禪心,清靜寂定。因為在這雨中,滿目迷蒙,空城無人,你不必正襟危坐,不用裝腔作勢;不必頤指氣使,不用化妝面具,像魏晉奇人一樣,放浪形骸,狂放不羈,著一身寬可橫穿的衣袖,任雨水身上橫流,若扁舟一葉隨水飄走,讓自己也縱情一把,不是張揚,不是瘋狂,只是展露自己的真性情,這便是最美的詩了。 ??? 瀟瀟雨歇,憑欄而視,仍是詩意雨趣,春花夏綠空妒。秋雨如訴,纏綿無處,半有留戀,半聽鷓鴣,亦是禪暑,亦是超度。夏去也,秋來到,天地大理,自然機趣,全賴秋雨濯漱。最是動情處,雨打芭蕉,風如天籟,半簾雨霧,山果初熟。秋雨把春思扯來的燦爛憧憬潤濕成落花流水,把春花與夏綠的詩情畫意濃縮進這沉甸甸的濕意里,雨溪潺潺,帶走的是流年韶光,還是花影粉蝶?堪恨時光流逝,春風帶來了秋雨,秋雨又會帶給我們什么樣的記憶呢?2024-08-30